刘俐 欧阳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目的:将接受PICC置管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作为本研究中心,对其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与效果展开探讨。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2月为本研究对象纳选时间,随机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种人数均为51例,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对诱发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88%(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9.80%(5例),数据经SPASS22.0检验p<0.05;手术操作不当、肿瘤恶化、药物因素及细菌感染均为导致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可为患者施以针对性护理,可起到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临床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 PICC置管,是临床肿瘤化疗中常用的导管置入方法[1]。其主要优点是可用于长期导管,可用于中、长期肿瘤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PICC置管干预,但如果维护不当,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对整体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6月-2020年2月为本研究对象纳选时间,随机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种人数均为51例。对照组患者最小值21岁,最打值73岁,均量值(54.23±2.23)岁;干预组患者最小值22岁,最打值74岁,均量值(53.69±2.67)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靶器官病症者;②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嗜酒及吸毒史者;③手术禁忌症者;④年龄大于75周岁者。上述数据经SPASS22.0检验p>0.05。
1.2方法
对照组 接受常规化临床护理,肿瘤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病情的发展,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PICC置管对肿瘤控制及治疗的积极作用,并给予患者导管护理及预防感染护理,最大限度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及配合度[2]。
干预组 将常规化护理作为基础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①预见血液循环对DVT形成的影响,施以促进血液循环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并以患者病情发展、基本营养评估和病人的饮食习惯作为定制饮食计划的基础,为其定制出科学合理化的饮食指导方案,如饮食清淡,多食用可帮助血管清理的食物,以降低血液循环异常风险。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肠道营养支持干预,科学选择营养溶液以保证其营养。进行手术治疗的静脉曲张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需卧床休养,因此肢体受部分压迫时间长,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定期为其翻身,引导患者改变卧床姿势,每天早中晚各进行一次下肢按摩,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②病情观察:每次轮班护理人员完成轮班后,均需对患者两个下肢同一部分的圆周处进行测量与记录,测量部位通常在膝盖骨上缘15厘米,膝盖骨下缘10厘米以下,且患者下肢皮肤的弹性,观察记录温度及色泽,同时,对下肢动脉脉冲数据进行测量,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当下肢直径的差异大于0.5毫升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并全面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③心理护理:大多数肿瘤患者接受PICC置管干预前受到担心治疗创伤、治疗效果、家庭经济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较为明显的焦虑、恐惧或者紧张感,可导致患者血管痉挛发生风险增加,从而增加血栓风险。因此护理人员需针对性患者年龄、治疗方案、治疗心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对PICC置管干预的积极性,以降低患者血管痉挛发生风险,使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3]。
分析影响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结局。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之中应用的软件为SPSS20.0,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导入和处理从而获取相应的计算结果,计数以%的形式显示,并在X2检验之后,正负差计量数据用±s表示,经t检验,当P值小于0.05可表示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
2干预结果
干预组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88%(3例),均为下肢肿痛,对照组9.80%(5例),含下肢肿痛3例,深静脉血栓2例,数据经SPASS22.0检验p<0.05,见表1。
3影响因素
在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可导致术后血液流动障碍,使血栓发生风险增加;而肿瘤恶化程度的增加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而致患者血栓风险大幅度增加;肿瘤患者的病情控制中使用化疗药物中包含了铂类及紫杉醇类物质使患者抗凝因子受到影响;细菌感染的发生多受到无菌操作不佳的影响,导致患者术后金色葡萄球菌感染风险大幅度增加而导致血栓风险大大增加。
3讨论
干预组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88%(3例),均为下肢肿痛,对照组9.80%(5例),含下肢肿痛3例,深静脉血栓2例,数据经SPASS22.0检验p<0.05。可见针对性护理在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中的价值。针对性护理,顾名思义即为一种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并发症未发生之间预见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为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消除影响因素对并发症形成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效果[4]。
综上所述,为肿瘤患者PICC置管患者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达到有效预防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目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婷, 黄锐娜, 戚熠,等. 肿瘤患者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Meta分析[J]. 护理学报, 2019, 026(011):49-54.
[2]章淑芳, 李德智, 赵丽,等. 肿瘤患者CVC/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J]. 西部医学, 2019, 31(05):807-810.
[3]田文玲. 基于FMEA理论护理对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 16(09):98-102.
[4]吕娅, 王莉, 段婷婷,等.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 天津护理, 2018, 26(06):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