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目的: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探究。方法: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行一次性病灶清除术以及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年复发率低,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一次性病灶清除术以及对症治疗用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引言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它是指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多发生在育龄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容易形成异位结节,常常引起痛经、月经异常以及不孕等,常见原因包括妇科操作如人工流产、手术切口、生殖器异常以及经期性生活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术后给予药物辅助治疗能够降低其复发率。本项目通过比较米非司酮和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术后辅助效果,以评价其临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0.5±3.4)岁,病程11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4±1.2)年,疾病类型:会阴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腹部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观察组23例患者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1.5±3.0)岁,病程在1-4年,平均病程为(2.7±1.3)年,疾病类型:会阴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例、腹部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本次研究对象已将临床资料不全者、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性疾病患者、语言沟通障碍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在外,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对比(P>0.05)。
1.2方法
(1)诊断方法。两组患者均有妇产科手术史,手术切口部可触及结节或者硬块,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月经期发现手术切口部结节增大,肿胀程度明显,月经结束后,结节缩小,肿胀程度缓解。使用B超辅助检查,表现为子宫增大,内膜出现前移或后移,回声不均匀。手术后病理活检发现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及上皮的存在。(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24例对照组患者注射孕激素,安宫黄体酮肌肉注射,每周1次,每次100mL。戊酸雌二醇肌肉注射,每周1次,每次5mL。持续治疗3个月。对2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对症用药与一次性病灶清除术治疗。手术前患者需要服用三烯高诺酮治疗,一周服用2次,每次2.5mg,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过程中要嘱咐患者避孕。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术,术前行硬膜外麻醉,切除患者结节及周围结缔组织,切除后缝合切口。术后服用孕三烯酮,每周服用2次,连续服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康复周期以及住院费用。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病人经期手术切口临床症状消失,无切口处体表包块;(2)有效,病人经期手术切口尚有疼痛症状但明显减轻,无切口处体表包块,无阳性体征;(3)无效,病人仍有切口处体表包块,再次出现周期性疼痛,CA125值升高;(4)复发:病人经期手术切口处疼痛和体表包块消失后,再次出现。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5例(65.22%)、7例(30.43%)、1例(4.35%),总治疗有效率达95.65%;对照组分别为9例(39.13%)、8例(34.78%)、6例(26.09%),总治疗有效率达73.91%,比观察组低21.74%,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对比
治疗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未出现复发、恶化等情况,疾病复发率为0.00%,对照组共出现6例复发、恶化情况,疾病复发率为26.09%,比观察组高26.09%,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言,其主要病症位置主要在子宫外,是因为随着子宫内膜的生长,其包裹了子宫外,是常见的妇科病之一。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及子宫内膜学说,患者多出现月经前疼痛、性交痛、月经周期的改变及不育等症状,同时其发病原因与宫腔内膜种植有直接的关系。在妇产科中,引发患者出现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因素为:由于剖宫产等外科手术中子宫内膜带到伤口上,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首先,手术切口的瘢痕处有肿块,且有一定的潜伏期,肿块与切口的周围分界不清;其次,切口处的肿块变化与经期相关,肿块经超声检查发现边界不清楚且形态不整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手术结合药物治疗,通过手术将病灶以及周边组织切除,药物治疗能够缩小病灶,有助于手术的进行。在进行手术前可通过B超进行诊断,在确认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和病灶大小、位置后,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手术的技巧,尽可能的将病灶进行有效清除,降低或规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疾病复发几率。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过相关手术治疗,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主要内容为:在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做好患者腹部切口的保护工作;在进行腹部缝合前,要将切口边缘冲洗干净,可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从而有效防止因内膜存在碎片而出现种植现象;在进行缝合时,医务人员要注意缝针的力度,千万不可将内膜穿透。另外,如若遇到个别患者因自身的疾病治疗,需要将内膜进行切开,那么此过程就需保护患者的腹壁切口。除此之外,在患者进行顺产的过程中,如果有阴裂或者侧切现象,要及时采取碘伏冲洗患者的切口,之后再进行缝合,避免有内膜异位移植的现象。本研究表明,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经过半年的随访,没有发现有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复发等现象。说明,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医务人员应充分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给予相应的治疗,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妇产科手术切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服用药物能够有效提高疗效,降低病人的疼痛感以及复发率,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尤其是皮下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病人的顺应性更强,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礼华.40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1(12).
[2]刘薇,吴晓鹃.38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1(22).
[3]杨秀丽.9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13).
[4]常琦.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6(1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