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中西医护理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7期   作者:邵文慧
[导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在急性脑梗死
        邵文慧
        安徽马鞍山市中医院南院  24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应用,通过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使脑梗死患者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通过系统的中西医护理措施,从患者的溶栓前准备、用药护理、血压管理、病情观察、管理护理、其他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与结论通过中西医护理措施的应用,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减少致死率,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的自信心,为家庭减少负担。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西医护理
引言
        急性脑梗死指的是脑部供血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疾病。该疾病具有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的特点,是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致死疾病。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对患者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疏通闭塞的血管,减小梗死灶的面积,挽救缺血半暗带并且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但是临床中相关研究表明,仍有少数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无法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实施进一步治疗干预工作,以促进血管再通率的提升及患者预后的改善。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中西医护理,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86例。其中男126例,女60例;年龄42~82岁,平均58岁。患者入院是均在溶栓窗口期内,即发病在6h以内,符合溶栓的适应证,无溶栓的禁忌证。应用溶栓药物后,积极采取相应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1.2方法
        1.2.1溶栓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立即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开启院内绿色通道,合理安排人员,各负其责,迅速对患者的瞳孔、意识、肌力、感觉、吞咽和反射进行评估。
        1.2.2用药护理
        先取10%溶入100ml的生理盐水当中,以静脉推注给药,剩余药物则于1h内以静脉泵入方式给完同时给予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10粒,达到调气溶栓的目的。
        1.2.3血压管理
        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血压可反映颅内和血管活动的情况,静脉溶栓后血压测量一般是:2h内一般15min1次,2~6h内30min1次,6~24h60min1次,血压不可过高,一般在140/90mmhg左右,血压过高时可根据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如尼莫地平注射液,硝酸甘油,乌拉地儿等药物静脉泵入,随时记录血压变化,血压计袖带应定时更换部位,避免造成患者局部皮肤的损伤。
        1.2.4病情观察
        溶栓后患者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主要观察皮肤及黏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消化道系统:有无胃出血、便血等,泌尿系统:有无血尿,颅内出血:观察有无意识加深、烦躁、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1.2.5管理护理
        药物治疗时、给药后24h内对患者开展心电监护,静脉溶栓治疗后的24h内,不得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者拜阿司匹林等抗凝类药物,溶栓24h后,采用CT复查,将脑出血者排除,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持续治疗2周;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再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方法为:取30mg依达拉奉加入到100ml的生理盐水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2次/d,持续治疗2周。
        1.2.6其他护理
        (1)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清洁、湿度温度适宜及空气流通的环境,以使患者心情愉悦舒畅,对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日常起居、康复训练及运动等有关事项的详细讲解与科普;(2)饮食指导:根据患者临床病症的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对其制定合理适宜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保证患者日常饮食的均衡营养,且长期卧床可使患者胃肠蠕动的能力下降,故应多食用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以促使胃肠的蠕动;(3)心理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发病较为突然且其机体功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大多数患者易发生焦虑、烦躁、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性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态度温和、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4)监护护理:在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者需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等体征、指标使用心电监护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的状况,前2h应每15min监测一次生命体征与神经功能,如若无特殊情况,则12h每30min进行一次监测,12h后每1h监测一次;(5)并发症对症护理;(6)康复护理:患者在护理人员的讲解与指导下应行一些伸展运动与负重训练,同时锻炼患者自行如厕、缓慢行走及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患者溶栓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患者溶栓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有效组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占比、入院NIHSS评分均低于无效组,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短于无效组(P<0.05,表1)。

        2.2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患者溶栓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录入单因素分析当中P<0.05的变量进行赋值,表2为赋值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患者溶栓效果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NIHSS评分和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P<0.05,表3)。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由于发病突然,并发症高,后遗症大,不易恢复。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和积极有效的中西医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做好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应重点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指导,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平和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健康查体,及时有效的控制高危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推荐的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案,其通过使用药物将阻塞血管的血栓溶解,从而让血管再通、脑部血流恢复。溶栓的目标是让阻塞的血管再通,并有可能恢复或改善受累区域的血流状况,是目前缺血性卒中非常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且受到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肺腑溶栓运用中西医护理方法,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临床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中西医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且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各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佩蕾.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观察及护理分析[C].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18:272-275.
[2]詹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修复及远隔损害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3]宋成龙.急诊科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4]蔡永强,肖兆群,金斌,赵素清.尤瑞克林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01):23-24.
[5]方晓磊.血塞通注射液协同爱通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