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间歇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7期   作者:张毅
[导读] 观察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使用间歇疗法后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改善状况。方法:选取在20
张毅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观察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使用间歇疗法后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改善状况。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我院儿科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0例,受选患儿均选用二代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根据是否应用间歇疗法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两组表现进行对比。结果:受到观察的40例患儿中,在患儿接受间歇疗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用药后不良方应等方面,研究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荨麻疹患儿来说,在间歇疗法指导应用二代抗组胺药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继续推行。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二代抗组胺药;间歇疗法;临床疗效
荨麻疹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根据其发病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而病程超过6周即可确诊为慢性荨麻疹[1]。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周围生活环境的骤变,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几率也越来越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性风团,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日常生活[2]。鉴于一代抗组胺药的中枢镇静等副作用,临床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和验证后选用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为治疗慢性荨麻疹一线药物[3]。临床同时发现二代抗组胺药虽然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但是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用药故不良反应难以避免,且停药后易复发,这与临床治疗的根本性目的不符[4]。故本文尝试将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口服液)配用间歇疗法观察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我院儿科就诊并确诊为慢性荨麻疹患者40例,受选患儿均选用二代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根据是否应用间歇疗法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受选者年龄为0-10岁,平均年龄为6.7±1.9岁,其中男性患儿18名,女性患儿22名;患者病程为6周-3年不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符合对比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功能如心脏、肾脏、血压、消化疾病及精神异常情况;患者及家属对住院期间在科室内的研究内容、研究参与要求以及目的均表示完全知晓,且自愿配合。
        1.2方法
        实验选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液(迪皿,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l/支),参与实验的受选者在实验期间均服用此药前后累计3个疗程,其中每4周为一个疗程。研究组在第一个疗程内每日服用5ml,而后在第二个疗程每3d服用5ml,最后一个疗程内每5d服用5ml。对照组按照常规药物使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服用5ml。
        1.3观察指标
        实验参考参考欧洲MTL0R的研究标准[5]对实验受选患儿进行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包括风团数目、直径、每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以及骚妖程度等临床表现,其中若所有临床症状无则判为0分;若风团直径小于1cm、数目小于10个、每次发生次数小于1次、持续时间小于4h、瘙痒程度为轻度则记为1分;若直径大于2.5cm、数目大于20个、每日发生次数大于3次,持续时间大于12h、瘙痒剧烈难以忍耐则记为3分;其余记为2分)。观察受选者在实施治疗后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S)表示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资料,通过t检测,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检测,如果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4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对比
        参考MTLOR临床症状评分标准[5],对治疗前后两组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研究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要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分组对比40例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患者在接受为期3个月的口服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后,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3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如不能明确把握荨麻疹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极易导致这一疾病反复发展,若发病时间超过6周则转变为慢性,给病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去极大的困扰[6]。而根据现行的诊疗指南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7],但是由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且疾病治疗不彻底的话容易反复发作,且儿童正处在发育阶段影响更甚。虽然说相较于一代抗组胺药物二代为了改良已最大程度降低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仍无法避免。于是基于此,本次实验尝试性应用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口服液)配用间歇疗法观察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效果。实验参考MTLOR临床症状评分标准[5],在选用的40名患儿接受为其3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治疗前后两组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同时对比治疗后两组之间头痛、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对照组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一定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口服液)配用间歇疗法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来说治疗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在临床继续推行。在未来医者亦可尝试利用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如针灸、中药等结合间歇疗法继续治疗慢性荨麻疹。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瘾疹(荨麻疹)中医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3):274-275.
[2]王红秀,田佩洲.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3):22-23.
[3]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591-593.
[4]马燕,刘业海,里晓红.慢性荨麻疹过敏原分布及脱敏治疗疗效评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1):985-987.
[5]Zuberbier T,Aberer W,Asero R,etal.Methods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2013 revision and update of the EAACI/ GA2 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J].Allergy,2014,69(7):e1-e29.
[6]石建萍,陈华,江远,肖海珍,吴海斌,杨义成,马孝,付敏,孙辉.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疗法结合中医体质个体化治疗预防慢性荨麻疹复发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2):1274-1276+1311.
[7]唐鸿珊,朱一元.慢性荨麻疹的治疗[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01):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