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杨娟 杨浩
[导读]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节阅读展示课为例,介绍了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步步探究文本主题意义,并创造性地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思维品质。

杨娟  杨浩    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校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节阅读展示课为例,介绍了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步步探究文本主题意义,并创造性地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思维品质。
【关键词】主题意义;阅读教学;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035-03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课标》还指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特别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判能力;同时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建构多元文化视角。
        本文以一节市级公开课——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5 Section B的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课教学实践。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5 Section B 的阅读板块。本单元的话题是娱乐(entertainment)。Section A的话题主要是围绕电视节目(TV shows)展开,Section B在此基础上拓展了movie这个话题。而阅读语篇是围绕卡通片(cartoons)这一电影类型展开的,主要谈论一个学生熟悉的美国卡通形象——Mickey Mouse,让学生了解Mickey在美国文化的地位,特别是Mickey的诞生、成名过程和人们喜欢他的原因。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确定语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下的美国文化;主题意义是为什么Mickey能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基于对这一主题意义的探究,结合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开展阅读教学。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英语阅读技能。该语篇属于记叙文,生词量适中,结构清晰,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Mickey这一卡通人物很熟悉,可以很好的唤醒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语篇中的时间线索,提取事实信息;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部分学生能将阅读信息进行理解、转化,分析和判断;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推理论证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文章进行评价和文化的迁移创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来达成。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整合文本信息,通过适当的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建构结构化语篇信息;
        (2)根据事实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分析语言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讨论探究并归纳总结Mickey成为美国文化象征的原因;
        (4)迁移运用,选出代表中国精神的卡通人物形象并说明原因。
        4.教学设计思路
        阅读课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型,依托于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2018)
        本节阅读课采用读前、读中、读后的设计思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实施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即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的活动: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读前活动旨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做好话题和词汇的准备。读中通过略读、扫读、精读,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提取事实信息;对语篇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读后,联系真实语境和相关信息,结合语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三、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主题,激活思维
        教师从谈论热门电影《哪吒》开始,导入主题。 I like watching movies in my spare time .Last month I went to the cinema to watch a movie ,it is very hot.展示《哪吒》的电影海报。 接着,教师针对这部动画片提问: Do you know this cartoon character? Why do you go to the cinema to see him? 然后展示Mickey的电影图片,并提问:How about this cartoon character?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im?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im? 并用思维导图之圆圈图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回答。
        [设计意图]
        程晓堂(2018)指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活动。”由此可见,确定主题是开展主题意义探究的逻辑起点。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对特定主题构建的知识结构进行视觉化表征,按照人的自然思维习惯,将放射性思考图形化,放在“读前”唤醒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激发好奇心,探索新知识。
        Step 2探究主题,发展思维
        (1)略读文本,把握文本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片、段落结构,预测文章内容。
        Q1:What information does the picture tell us?
        Q2: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Q3:In what order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passage ?
        [设计意图]
        主题图片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表意直观,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也是辅助语篇教学的重要资源。Grellet(2000)认为,高效的阅读者首先应抓住文章大意,从整体角度理解文章,并遵循如下步骤:浏览文章的编排设计,包括标题、篇幅、插图和字体等;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内容及体裁;浏览全篇文章;确定或修改猜测;进一步预测;再次阅读以获取细节内容。
        (2)扫读文本,提取细节信息
        教师设计关于Mickey的一个事实信息表,指导学生通过扫读(Scanning),提取相关事实信息,完成表格(见下表)。
        在核对信息时,教师追问:Which word shows us Mickey’s birth date? How do you know Walt Disney is Mickey’s father? 等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并适时补充相关信息如:Walt Disney,加深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扫读,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同时,将文本信息进行理解和转化,培养思维能力,也符合布鲁姆(1956)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同时,图表形式清晰,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构关于Mickey的信息。
        (3)精读文本,探究主题意义
        ①巧设问题,逐段解读文本
        针对第一段文本,教师提问:
        Q1:Why was this cartoon so special ?
        Q2:How many cartoons with Mickey did Walt Disney make?
        Q3: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se sentences?
        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感知、分析、推理,体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隐形链接,然后顺利过渡到第二自然段。
        在处理第二段米奇受欢迎的原因时,通过问题让学生从语言修辞角度去分析。



        Q1:How does the writer describe Mickey? Can you find out all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writer used?
        Q2:Why does the writer use quotation marks (引号)here?
        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文本中描述性语言,提取关键词,并以动态图表(见下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如果学生缺乏对这一时期美国历史背景的了解,很难达到对Mickey精神的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上表后提问:What were the American people like in the 1930s?然后,插入PPT图片和文字介绍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的生活状态:More than 5,000 banks closed down. People couldn’t get their money back.People lost their jobs.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Americans lost their houses and loved ones.Americans lived a poor life. Most of them even lost their hope for the future。
        生动直观的图片和强烈悲伤的背景音乐,创设了很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教师追问:How did  people feel at that time?  Did they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with Mickey? 引导学生探究在美国特殊历史时期Mickey的影响以及Mickey精神的内涵:Mickey brought hope and courage to American people at that time, Mickey’s spirits led people to face any danger and try their best to win.
        文本第三段主要讲述Mickey的成就及影响。教师继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Mickey在美国文化中的影响。
        Q1:Why was that day(Nov.18,1978) special for Mickey ?
        Q2:How about today? How old is he? Is he still popular?
        Q3: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is sentence“Who has a pair of ears more famous than Mickey’s?”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文本中提取出:Because Mickey was the first cartoon character to have a star on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学生要更好地理解米奇在美国文化的影响,就需要了解好莱坞星光大道在美国电影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教师需要补充介绍这一背景知识。最后学生推断出: Micke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culture.对于第二个问题,文本中对Mickey目前状态的介绍仅有一句:...but everyone still knows and loves him.教师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Where can we see Mickey in our daily life?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得出:Because of these cartoons,products and theme parks etc., Mickey is not only popular in America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第三个问题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回答:The writer thinks Mickey is so popular that he becomes the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e.
        [设计意图]
        李萍(2011)提出:“探究是一种思维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并不直接告知学生本单元及课时所蕴含的主题,而是通过将主题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创设探究情境,在促使学生围绕主题意义展开讨论、协商和对话,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其深度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介绍,让学生从“知其然”跨越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美国文化的理解。
        ②整合信息,提炼文本主题意义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但还是属于碎片化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适当的整合,建构结构化语篇信息。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善思维导图(见下图),概括总结Mickey何以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以及如何成为美国文化象征的。
        在建构结构化语篇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Why can Mickey become the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how?以此提炼文本的主题意义,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
        要实现文本信息的深层加工,可以采用设计思维导图、设计问题链和教学留白等策略加以引导(钱剑英等,2015)。此文本时间线索清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将文字信息视觉化和条理化,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篇章结构意识,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等高阶思维品质,从而实现深化主题,迁移创新。
        Step 3.延伸主题,拓展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读后输出和拓展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文本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输出和拓展;三是具有比较和借鉴意义的比较性输出与拓展(胡振燕,2005)。本主题是关于美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教师在读后设计小组讨论活动: Think of these Chinese cartoon characters, which one can be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give your reasons.学生根据各自的选择,自由组队,并为自己选择的卡通形象代言,运用文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逻辑结构,讨论陈述为什么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教师在听完每组代表发言后,继续追问:
        Are they as famous as Mickey? 同学们失望地回答:No.教师继续追问:What can be done to make Chinese cartoon characters as famous as Mickey? 通过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进一步升华主题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阅读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实现语言与思维的有序转换过程。通过学习理解、运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思维的转化(教育部,2018)。
        四、教学反思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解读文本,提升学生自主探究主题意义的能力。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在自主概括信息、
        辨析语言现象、分析和推理信息的过程中积极探究;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探究成果,给予其自主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与同伴相互分享,实现探究成果的开放性、多元性,提升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2.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该节课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都围绕“Mickey Mouse”这一主题展开。
        在读前活动中,通过谈论对Mickey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进入主题。在读中活动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归纳、推断、评判的角度理解文本主题、作者观点、写作意图及文本承载的意义,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同时更关注学习体验,丰富情感认知。在读后活动中,将文本信息与学生生活相连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主题探究的深度学习,激发其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与共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3.注重层次化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无论是事实型、经验型的低阶认知问题还是产出型、评
        价型的高阶认知问题,皆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智发展。该节课教师通过合理有层次的课堂提问,将阅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使其结合自身实际产生较为强烈地表达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
        五、结语
        语言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阅读语篇为载体,以主题意义探究为核心,以课堂活动为途径,以语言能力为支撑,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主题为主线、以语言为暗线展开教学过程,同时提高语篇解读能力,挖掘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和内涵,促使学生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晓堂. 2018.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7.
[3]Grellet.2000.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李萍. 2011. 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 西南大学.
[5]钱剑英等.2015.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胡振燕. 2005.有序.适度.高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1):24-26.
教材内容附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