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玛依拉
[导读]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院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玛依拉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院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创新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095-01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场全面的、系统的、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要确立创新教育的思维观念,构建创新型的教员群体,探索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院校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确立创新教育的思维观念
        (一)要把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符合第一任职需要”的教育目标功利导向观,转变为特别注重培养以高智能、高素质、复合型、合成性和发展后劲足为特征的新人才目标观。一是确立智能教育观,实现知识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才,要积极提倡“研究式”课堂教学,把开发学员的智能摆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实施智慧教学,充分发挥学员的智能和创造性思维。二是确立个性教育观,实现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变。要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让学员不仅要学会当听众、观众,更能走上“舞台”当“演员”,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动脑想、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练,使广大学员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是确立开放教育观,实现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提倡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有意识地激发学员探讨问题的意识、兴趣和热情,实施开放式教育,造就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需要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二)要把长期延用的以学员获取更多、更全、更广知识为最高和最终教育目的的“守成”教育观,转变为强调知识的积累,更强调知识的优化和创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授人以渔”的新师道观。树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切实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努力培养学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精于钻研的求学精神,克服其在一教一学的传统刻板上耗费时间,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的社会性活动,让学员在与教员以及群体间的相互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得到全面发展。
        (三)要把过去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员“主宰”,学员只能被动服从和接受的传统教学观,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员为主体,一切为了学员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新教学观。传统的教学,在方法上统得多,放得少,缺乏灵活性;在运行机制上强制多,激励少,缺乏科学性;在制度建设上局限多,健全少,缺乏系统性,使整个教学系统显得务实有余而创新不足。要端正学员的主体地位,就要树立起尊重学员主体性地位的意识,在与学员交往中,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态度处事待人,让学员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树立起主体性意识。
        二、以研兴教作先导,构建创新型的教员群体
        (一)教学研究专业化。


教学研究专业化是指教学中根据人才培养、成长的需要专门从事教学规律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内容等等与之相关领域研究的的专业人员。它是确保创新教育的必要措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应积极培养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把学术造诣高、教学科研能力强、有魄力、会创新、懂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充实到教员队伍,以加速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唯此,才能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探索培养新型人才需要的新机制,从而使教学研究经常化、制度化、深入化。
        (二)教员队伍学者化。一名称职的教员,要具备“七会”:即会组织教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会使用和加工教材,会课堂讲授,会做思想工作,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会科学研究。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员只有加速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实践,使自己在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的学习运用、教学方法的探索等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胜任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学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创新。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从理论上讲,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探索性原则。敢于解放思路,放任想象力,做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事;敢于批驳前人,发表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勇于发表揭示真理奥秘的真知灼见;敢于跨越“雷池”,突破思维定势,不受传统的观念、方法、经验束缚,勇于标新立异。二是动态性原则。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实事求是,敢于正视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出能够指导新的实践的先进教学理论,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处在动态中,不断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需要。三是个性化原则。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体现在被教育者身上的是不同个体、个性化特征的创新能力,教学进程、方法、手段必须是因人而宜。
        (二)从实践上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员的教学能动性、创造性;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辩证关系,摒弃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旧学风,倡导学员举一反三、联想思维的新学风。
        (三)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加大文化课、讲座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拓展学员个性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体现内容上的超前性,有更多的预测、创新和主动设计的成分,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员,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具体课堂教学模式可根据各类院校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确立与实施。比如,可采取以“激疑引思——质疑讨论——情境诱导——归谬点拨——引导探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模式,运用正面教学,提出疑难问题;捕捉课中疑点,化为焦点论谈;模拟身临其境,启发切身感受;点击迷津谬误,画龙点睛正题;循环往复探究,不断提高水平。对于教学内容前瞻性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根据未来发展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着力进行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与多能“合成”人才模式的改革,从而有机地把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综合、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综合落实到各个学员身上,以储备发展潜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