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邬玲玲
[导读]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既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教育提出的课题,是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邬玲玲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既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教育提出的课题,是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077-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还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政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所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教育提出的课题,是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那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呢?
        (一)首先应明确高中思政课程的责任担当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责任担当:“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和有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1.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打造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学生身边或者熟悉的人和事,通过情景教学,打造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情景进行深入理解和体会,从而把所传授的理念和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和知识。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方向,特别重视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乃至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因此,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堂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起来。
        比如,采用PPT教学,适当插入微视频、电影片段、网络用语等,可以极大地增强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气息。
        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
        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师授课方式,创新和改变学生单向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老师互教”等方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参与课堂。
        (三)关注学生需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责任担当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学生心中,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改变传统课堂中老师教学生被教被动听从,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纯粹是客体的局面。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要关注学生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关注时代和社会热点,适时地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时代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身边每天都会发生新人新事,时事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鲜活性和时代感染力。
        思政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责任,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时时关注时代和社会热点,将“高大上”的理论讲得“接地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将“有深度”的知识讲得“有温度”,将“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内化到学生心中,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比如,2020年4月8日,在学生开学的第二天正式上课时,我在课堂上就新冠疫情和抗疫战争,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思,反思人类:无所敬畏、不守规则、狂妄自大和傲慢。反思中国抗疫经验:1.四院士挽救了中国。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密部署与安排;3.全国16省对口支援湖北,一省包一市;4.中西医结合治疗,弘扬中医优秀传统文化;5.跨界生产防疫物资。反思自己: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通过高考考入一所理想大学?你到底想从事什么职业,你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什么?你有没有反思过这场抗疫战争?你透过这场抗疫战争,看到了或者感受到了什么?你推崇什么样的人?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五)进行多元化教学实践,融合思政小课堂和家庭社会大课堂
        1.在家收看有关视频和写观后感
        教学不仅仅靠课堂,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和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思政课程的小课堂在学校,大课堂在家庭在社会,所以,思政教育要融合学校思政小课堂和家庭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力量。
        比如,我让学生在家及时收看《开学第一课》《全国第七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国庆70周年大阅兵》等等,这些节目视频制作精良、选取的事例感人至深,能真正从内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认同等,让学生写观后感,能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发展和道德模范人物的道德品质认识,反观自己并从中获得成长。
        2.倾听国旗下演讲
        国旗下讲话具有庄严性、及时性、教育主体的群体性特点,是充分发挥讲演的魅力和战斗力的有力载体。它能把语言艺术的优点充分发挥,实现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交流互动。精彩的讲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
        比如,2020年4月8日,高三学生开学后第二天,我进行了《反思疫情,备战高考,为理想而战!》的国旗下演讲,从“我们要为世界人民祈福!我们要在无畏之中保持敬畏”“我们要为生在这样伟大的国度,有着这样伟大的人民而倍感自豪!”“我们要为拥有这样的制度优势而倍感骄傲!”“我们要为拥有‘大爱和勇气’的最美逆行者和勇敢地国人们点赞!”“我们要深刻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知识缝制铠甲,将来披甲上阵!”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疫情对自身进行反思,从而为高考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讲完之后,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相信对学生的内心有真正地触动。
        3.组织观影和影评
        电影由于内容丰富、形象逼真,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时尚文化元素,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组织学生合理观影和写影评,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比如,国庆节期间,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影片,学生为其中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让学生写影评,真正触动了内心,升华了心中的爱国情怀。
        3.参加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活动
        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它能够有效的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和不足,广泛拓展学校教育空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等。
        比如,河南省济源市本地的留庄英雄民兵营、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济源市图书馆、济源市科技馆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所。
        4.与研学旅行相结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亦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研学旅行到郑州参观黄帝故里景区,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参观中原福塔,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5.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助推社会文明进步,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不断地提升学生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和价值,同样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带学生一起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孤儿院看望孤儿、参与社区打扫卫生活动等等,让精神文明深入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真正践行和落实。
        6.邀请社会著名人士进行讲座
        邀请社会著名人士进校讲座,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
        比如,2019年12月4日,我校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宏力,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名为《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的科普讲座。既拓展了学生对物联网的认知,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当然,多元化教学实践还有很多,比如:主题团日教育实践、甚至运动会、慈善捐赠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充分融合思政小课堂和家庭社会大课堂,协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育人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年}4号
【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4】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5】2001年6月,由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张剑,立德树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7】李浩泉,以学生为主题的立德树人实践[M],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18年
【8】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M],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6年
杨秋实,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才智,2018(03):74+76.
【9】战农刚,普通高中的立德树人实践:指向、载体及方式[J].中小学德育,2017(01):37-39.
【10】周如东,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97-99.
【本文系2019年济源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Y1909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邬玲玲  详细地址:河南省济源市济源一中济源大道中段68号  邮编:459000  联系电话:17603903785  邮箱:lingwuling2003@163.com 微信号:lingwuling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