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中“以生为本”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纪静
[导读] 高中的学生已经对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一些积极的自觉行为,但依然不恒定、不持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抓住了这一点,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纪静   靖边中学  陕西  靖边  718500
【摘要】高中的学生已经对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一些积极的自觉行为,但依然不恒定、不持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抓住了这一点,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1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我国的课堂教学已逐渐向自主、高效的模式化教学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生为本”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学习的容器,以生为本的课堂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效课堂便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学习与自我学习,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真正的课堂。
        跟随着这教改的步伐,我校也进入了新课程的改革,并有了三年的经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这个阵地的真正主人。就此我想谈一谈高效课堂模式中体现出来的“以生为本”。
        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讨论、展示、点评,课后反思三个环节。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线索和依据,导学案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上探究案、课后训练案。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课前自主学习中体现出的以生为本。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在预习案中设计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链接,如导学案《离骚》的预习案中设置有屈原的生平介绍,有屈原的作品简介,还有楚辞的相关知识,以及离骚的文体知识等。学生在看完这些材料后,有助于他们自己理解文章内容。
        在预习案中还有教师精心挑选的字词练习,及文章导读问题,如有些课文的导学案中有初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有些课文的导学案中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做到背诵;有些诗歌的导学案中有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借助这些问题,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之后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及明确文章的主旨。
        这时,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就可以写在导学案“我的疑惑”板块中,教师在批改时就可以清楚学生在学习中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上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来指导学生学习。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我们所运用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正是这种观念的践行吗,不正是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了吗?
        其次,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后由教师指出学生在预习案中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答问题。有人说:孩子最喜欢扮演别人的老师。的确,当一学生给其它学生把问题解决了时,他的那种自豪感、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这只是我们课堂上的一个闪光点,下来是学生讨论探究案中的探究问题。在上课时学生面对面而站,互相阐述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那种激情,那种愉悦,那种智慧全都显示在学生的脸上。还有学生展示,学生点评,他们是那样的认真,真是个严肃而又平易的老师。如在探究讨论《氓》中女主人公的性格时,一个组的同学展示:《氓》中女主人公的性格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答案展示完以后,有一位同学进行了点评:这个组的同学展示的答案条理清晰,有观点也有简要地分析,我们都很赞同。但我还有一点补充:女主人公她坦荡自信、坚强有反抗精神。理由是:当氓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加上“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时,她“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她能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最后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她有极高的自信和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同学们对这一点评和补充给与了赞许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一节课上学生在思考、讨论、分析、解答、评价,他们是自信的、是智慧的、是有才的。
        然而,这一时间,你是否会问,教师在哪里,他在干什么,他一节课讲什么了?实际上“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一节课下来,老师只是个倾听者、观察者、学习者,而只有在学生对一个疑惑实在无法下手时,教师则进行引导,进行讲解。
        最后,课后反思中的以生为本。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节课不知不觉地上完时,当一天不知不觉地结束时,学生会在自习上静静地反思,今天这节语文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哪里还有问题,哪里理解错了,哪里我说的不到位,怎样理解更好,随手拿出自己的纠错本,提笔记录下来。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好知与乐知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一节传统的语文课上,会有学生偷看小说,偷玩手机,偷偷睡觉。这样的话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培养?而现在的课堂,所有的人都在展示自己,都在思考、都在倾听、都在学习。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的课堂,知识成了学生的知识。曾经的课堂是“要我学”现在的课堂是“我要学”。 我们以生为本,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发现,相信我们教出的学生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