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激励理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黄儒金
[导读] 现代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数学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导致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低下、态度消极,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值得思考的一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激励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阐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激励理论基本概念与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黄儒金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大龙中学  554000
【摘要】现代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数学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导致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低下、态度消极,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值得思考的一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激励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阐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激励理论基本概念与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激励理论;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19-01

        引言
        现代相关领域研究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对数学学习没兴趣,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导致其学习态度消极而引起的,因此要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让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这是激励理论就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当数学学习工作中融合了激励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激励理论在现代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并不普及,很多学校与教师并不了解,而本课题研究意义就在于给学校及教师提供激励理论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思路。
        1.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
        1.1没有学习目标
        很多学生在初步接触到数学知识时都表露出了较强的兴趣,但长期发展下其兴趣会逐渐下降,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目标,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数学,因此其数学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例如某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早期学习当中的数学成绩都达到了80分以上,但在两年之后其中有70%的学生都出现了成绩下滑现象,均值为10分,同时根据这些学生两年后的数学课堂学习表现可知,这些学生经常开小差、睡觉,这与两年前有着巨大区别,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下降[1]。
        1.2体会不到实际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疑问,即数学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或数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大部分情况下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得出答案的,这时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例如某学生曾产生过“在生活中除了数学中的加减乘除有实际作用以外,其他的知识几乎用不到,那么我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学生心中一直没有解开,导致其对数学内容愈发厌烦,这是典型的数学学习兴趣地下的表现。
        2.激励理论概述与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2.1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根据员工个人需求来设立激励项目,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奖励设置奖励兑现条件,当员工工作表现满足某个奖励兑现条件之后,企业就满足该员工的需求,这样员工为了实现内心需求就会全力进行工作,实现激励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理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学习中应用激励理论不能完全效仿企业的方式,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重心发生偏移,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必须结合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将激励理论融于数学学习中,而通过激励理论能在学习阶段给学生树立目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作用,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2]。
        2.2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围绕激励理论建议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目的,分别为学生需求挖掘与激励项目设立、激励条件“人性化”设置、数学学习表现全统计。下文将对各步骤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学生需求挖掘与激励项目设立
        学生不同于企业员工,其内心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例如想要看一场电影、想要进行什么体育活动等,因此为了保障激励功能的有效性,教师在设立激励项目之前,必须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挖掘,后根据学生需求来设立激励项目。此外,在这一步骤当中需要注意两大事项,即学生需求筛选与定期调查,其中前者是因为学生的需求中存在相当一部分不可实现的需求,所以教师要通过筛选来去除掉此类需求;后者是因为学生在不同时间会存在不同需求,所以为了保障激励理论长期有效,必须定期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挖掘。
        (2)激励条件“人性化”设置
        激励条件设置是实现激励功能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要保持重视。首先教师要评估学生需求的实现难度,随后根据企业化激励理论方式初步设立一个激励条件,其次在初步激励条件基础上,根据需求对应学生的当前学习能力对激励条件进行调整,这一点是为了让学生有可能实现激励,体现出“人性化”理念。由此学生为了得到奖励就必须加紧学习,同时激发出自身强烈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激励条件设置完成后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因在缺乏引导的条件下学生的兴趣是奖励而不是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告诉学生激励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数学学习重心的正确性。
        (3)数学学习表现全统计
        为了保障激励理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公平性,教师作为奖励发放者必须做好激励信息统计工作,不能漏掉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否则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刻意欺骗自己,导致学习兴趣再次下降。而为了保障全部数学学习表现被统计,教师在激励条件设立完成后,应当设计一个学习表现指标,并告诉学生所有符合指标的信息才能被列入考虑,否则无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有方向,有利于其学习兴趣提升。
        3.结语
        综上,针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的成因,在激励理论应用下可以进行改善,但要将激励理论充分融于数学学习中,还需要采用正确方法来实现目的。因此文中提出了相关方法,阐述了各方法的功能与注意事项,可知方法的使用让激励理论与数学学习更加贴合,有助于激励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齐艳平.激励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4):53.
[2]马占可.激励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