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运行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黄志
[导读] 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的运行机制展开研究与探索。以中江县农业大县中职教育精准扶贫为例,从“统筹机制,做好精准招生;改革育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供给,实施精准培养;对接需求,实施精准培训”四个方面阐述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造血式”扶贫是为了更好地补齐乡村经济振兴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黄志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的运行机制展开研究与探索。以中江县农业大县中职教育精准扶贫为例,从“统筹机制,做好精准招生;改革育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供给,实施精准培养;对接需求,实施精准培训”四个方面阐述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造血式”扶贫是为了更好地补齐乡村经济振兴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运行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05-02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地、钱,而人又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核心要素。农村的贫困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短板。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精准扶贫以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措施,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运行机制的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精准扶贫已由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的阶段过渡到“扶技”“扶智”的“造血式扶贫阶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经成为共识,农村中职教育无疑是“扶智”与“治愚”的关键,也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而农村中职教育与当场普通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上更是有着教育成本较低、辐射范围广、面向基层群众以及利于就业的先天性优势,能够将地方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培养实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是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因此,着眼长远,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作为“三农”核心的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这就是说要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依赖路径,而农村中职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农村中职教育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去开展造血式扶贫工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大课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运行机制探索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优势使其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与相关问题仍然存在。
        1、当地政府缺乏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划
        职业教育致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受到更多关注,但就现状来看,由于农村中职学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时间较短,经验有限,与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中等职业学校主动服务意识缺乏,只停留在表面人力、物力上的帮扶,行动缺乏主动,专业不相吻合,帮扶手段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同时当场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上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尤其针对农村中职学校的教育布局、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尚未进行长期性规划,乡村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等农村急需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方面等问题研究不够。
        2、农村中职教育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匹配不到位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农村中职学校缺乏灵活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专业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一些已经处于被淘汰边缘的老旧专业在农村中职学校仍然存在,如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与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近几年招生人数锐减而未进行专业改造,而涉“农”专业因招生困难早就停办。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农村中职学校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缓慢,不论是结构内容体系还是具体内容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发展,不少教学内容已经丧失了学习价值,尤其是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迭代迅速的领域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供给滞后,导致农村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最后,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受到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影响,农村中职业学校普遍缺乏完善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又缺乏校企合作的机会和渠道,加之“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成为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乡村振兴的需求匹配不到位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中职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对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中职教育“造血式”扶贫运行机制研究的内容
        我们将以中江县农业大县中职教育精准扶贫为例,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补齐乡村经济振兴的“短板”。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农民子女的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就业,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精准扶贫的“造血器”,既“扶志”又“扶智”,构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造血式”扶贫机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其它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贫困人口脱贫评估动态跟踪机制,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必须成为这些暂时脱贫人群持久脱贫致富的“护身符”。



        (三)基于乡村振兴的中职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策略
        1、统筹机制,做好精准招生
        农村中职教育应该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在精准扶贫上有所作为,管理协调机制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保障。首先,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既要保障地方职业教育的均衡优势发展,同时也需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具体来讲,需将职业教育转化为“需求—供给”模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升。如,农村需要乡村管理人员、新型农技人员、农村电商专业人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等,中职学校就要对接这些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做好精准招生,确定精准培养目标,实施订单班培养。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实现精准定位,通过摸底、上门走访等方式,靶向施策,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成为“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农村急需人才,实现“招生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2、改革育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乡村管理人员及农村“三农”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师带徒、订单式培养等职业育人方式,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针对性,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即就业;开展“学校+市场+合作社”、“学校+合作社+农民”等校社合作互动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深入田间、融入基层,进行“造血式”扶贫。此外,协助产业开发,中职学校可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与影响力,促进民生扶贫项目落地。例如与地方签订对口资源帮扶协议,开展项目建设、师资培训等各方面帮扶,具体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特色,资助发展旅游产业等相关项目。同时可积极引入互联网电商,从技术与资金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
        3、保障供给,实施精准培养
        (1)根据学生入学基础,进行差异化分层教学,构建中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3+3”分段贯通培养模式。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愿选择“中专就业班”与“对口升学班”学习。选择就业班学习的学习,在完成中职三的某一专业领域的学业后,获得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中专毕业证书,学校推荐对口就业。选择“对口升学班”学习的学生,采用“3+3”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学习既掌握了技能,又圆梦高层次的学历需求。
        (2)迎合家长与学生意愿,做好精准培养
        农村中职学校从农村招收来的农民子弟学生,有的确实家庭贫困,需要学生来学习后能够顺利就业,挣钱养家糊口。因此,中职学校就要做好精准培养,使中职教育加更接地气,实现培养的人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培养过程中,要引导贫困家庭学生选择好专业,比如引导他们支选择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乡村管理等专业,培养他们的创业创新意识,不怕苦、不怕累、忠诚老实、服务管理的良好职业素养。要做好校企联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接合、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吻合这五个方面的办学策略。还要重视实践与实训,完善“学校+企业”、“专业+车间”教学环节,推行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生产的导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紧贴专业技能题库内容,通过“双证式”(毕业证和专业技能证书)课程改革模式;要实施“学校+扶贫示范基地+农户”教学模式,通过“教育+产业扶贫”紧密融合,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中职学校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业知识教育+实践培训+实践活动”,培养贫困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多方位就业渠道。
        4、对接需求,实施精准培训
        农村中职学校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好短期人才培训又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员的培养。
        (1)技能技术培训
        政府通过整合培训资金、场地和师资,按照“五精准”(培训的对象、计划、内容、方法和品牌)要求,利用“扶贫项目+中职学校+贫困村(贫困户)”培训模式,实行分类培训,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让贫困人员顺利完成种稙或养殖生产,创新产业模式,发展农村电商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在本地本村实现就业,摆脱贫困。
        (2)劳务输出培训
        中江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农业大县,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约有40万人的劳务输出,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缺失专业技术或技能水平不高,涌向大中城市去务工,干的是体力活,挣的是汗水钱,收入也很低,一样的改变不了贫困。作为县一级政府要对接务工的专业需求,通过对劳动力进行专业操作劳务培训,与发达地区企业接对子,签订劳务输出合作协议,把合作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请到本地农村中职学校,充分利用好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操作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形成劳务输人员与企业接岗位工种对接,通过技术技能型劳务输出来实现脱贫致富。
        (3)科技下乡活动
        政府出政策,农村中职学校出教师,通过专业教师与科技人员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科技讲座和咨询,开设现场课堂,利用农户“点菜”与科技人员“主厨”现场答疑等方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户生产中遭遇的技术困难。农村中职学校还可以开发网络在线课程培训平台,让农民又特别是贫困人员使用手机反复学习种稙与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电商与物流经营方式等致富技术知识,学到一技之长,致富一个家庭。
参考文献:
[1]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06).
[2] 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 [J].职教论坛,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