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导向,让小学数学教学绽放时代魅力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谭周平
[导读]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

谭周平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  445000
【摘要】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096-01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活动课和课程讲授课一样来同等对待,也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意义。活动课具有趣味性、弹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意扩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树立数学的思想具有你重要的意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方面的尝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1.开设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活动课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有益。例如,低年级数学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图形后,安排“拼出美丽的图画”一节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折折、剪剪、拼拼、画画”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图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通过拼出多种图画,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2.开设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大舞台,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数学活动可以展开大课堂的学习,从教学的题材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社会,还可以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自主探索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自主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3.开设数学活动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儿童生来就爱提问题,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数学活动课要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这种参与具有极大的自主性,活动中的许多开放问题和条件的不唯一性的情景,给具有好奇心的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大的探索空间。例如: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后,安排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利用4块同样的三角板进行拼图,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拼法,学生拼了一种,总想再换一种拼法,有希望多拼几种图形的心理需求,这种活动就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接着让小组讨论所拼的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使他们善于与他人协作,乐于向他人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既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又学会表达自己,完善自己,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式
        1.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更多的活动空间。活动课可根据需要选择活动地点,可以定在教室里、校园内,也可以在校外。无论活动地点在哪里,都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参与活动,是否大家都真正地动起来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参加,在开放、宽松的活动中极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活动的小主人。
        2.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展活动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在活动中,要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争取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要有利于优生才能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设计具体的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了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


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真的进入了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
        3.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数学活动课教师来说,自己选择合适的教材,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小学数学活动课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广泛取材,形式新颖,生动活泼,情中寓趣,趣中增智。首先,选材应有利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其次,选材要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最后,选材还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易教乐学。
        4.注重学科整合,强化综合性。我们提出了“生活化的教育”强调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倡导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要求每位教师要树立“大学科”观、“大课堂”观,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如商品促销会中把教室改造成了商场的一角,以对话和购买行为来代替问题。通过活动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了孩子们的学习渠道,使“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主要特点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四、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评估体系
        活动课与日常的数学课有一定的区别,活动课是以实践操作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判、自我反思。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进行评价;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填写表格,写出感受及困惑;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综合组内与组间学生的评价。当然,评价也不一定都是表扬与激励,还可以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评估要考查:
        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教学目标之一。活动课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活动课中,教师如何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受到启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3.是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维训练,是否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在学生自主参与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4.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有趣、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否使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和在探索中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增长才干。
        5.是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是否使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形成、巩固和发展。逐步增强民主、合作、竞争、奋斗的意识,培养向往美好、崇尚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是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同时,还要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数学活动课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带来的学生厌学的现状,可以通过与教材、生活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于数学教学的活动课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数学活动课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屈佳芬.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J].江苏教育,2016 (57):30—32+35.
[2]翟丽萍,吴登文.数学概念深度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6(19):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