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罗猛
[导读] 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和思想素质上都得到最大效益的提高。

罗猛   蓬安县教育体育活动中心  四川  蓬安  637800
【摘要】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和思想素质上都得到最大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教育,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27-01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一)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教育导向有偏重。虽然我国一直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方针,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升学指挥棒的导向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向因素等问题,使得长期以来,“体、美”培养远远落在了“智、德”培养的后面。
        2、教育考核不完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均主要考核语文、数学等统测学科和升学率;学校基本未对音体美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导致了在农村学校管理中,师资配备的不合理性、课程管理的随意性和实际教学的任意性现象较为严重。
        (二)体育教师地位不高
        1、编制相对不足。目前体育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学校师资严重匮乏。
        2、专职程度低。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未担任所学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整体教师编制不足的原因,加上学校评价考核的不完善。很多艺体专业教师都担任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成了兼职教师。
        3、教研水平不高。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使得农村学校艺体教研活动的开展基本是空白。这使得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业务水平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实教学的要求,教师“不想上好、不能上好”艺体课的情况十分严重,挤占艺术课程挪作它用或“放羊式”教学情况十分普遍。
        4、待遇不甚合理。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仅高完中个别教师才拥有。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中考、高考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三)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弱势现状尚未根本改变
        1、艺体素质培养的弱化。新课程理念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倡导教学形式的“活动性”“游戏性”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机械传授。这一理念在很多农村小学的艺体学科教学中,被极端化和片面化了。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课与其说是独立的课程,不如说是文化课程之后的“娱乐课”“放松课”和“休息课”;从形式到内容都极不规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玩玩闹闹”式的课堂,从客观上片面地强化了体育课程的健身娱乐功能,大大削弱了体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应有功能。
        2、艺体价值观念的严重缺失。由于学校体育的弱化,致使学生对体育的价值理解,更多是来源于社会媒体。因而,学生对体育和艺术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片面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在众多孩子的心目中,体育=篮球赛=姚明,他们对艺术和体育的喜好纯粹是追逐时尚与娱乐享受的心态使然。


这种“盲目追星”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幼稚和肤浅。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忧患:一是未来一代人格尊严的缺失和人格价值的错位,二是多元的体育文化将会面临失去传承的危机。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品格塑造与文化复兴的严肃问题。
        二、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政治、经济、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价值就成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由于农村小学体育一般未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因此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需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既要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又能更多的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
        3、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普九”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还不相适应。如很多学校除有简单的篮球场、几付不规则的乒乓球台、几付乒乓球拍、几个运动球外,其它体育器材就先天性不足。所以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从提高体育教育效果,提高学生能力出发,增设一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4、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增强学生体质,或是体育达标,而是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因而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不能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跟。而是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主体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设立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才能。
        2、创设激发思维的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是在技能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掌握技能 的欲望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对那些学生喜爱的活动给予大力的指导和组织,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3、加强操作,培养和促进思维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参与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