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作孚精神,促学生发展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谢敏
[导读]

谢敏   北碚中山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匮乏性和时限性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矛盾,而研发校本课程,完善校本课程实践体系,寻找新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校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单一地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这样的效果科学性、可持续性都还比较薄弱。那如何将目前的工作状态转化为研究状态,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使学校的办学和育人更加理性和规范呢?经过思考、探究,于是,我校决定可以立足本土文化,将卢作孚精神与课程资源建设整合研究,努力走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子。
        一、读作孚故事,晓作孚精神
        卢作孚先生,被称为“北碚之父”,他为北碚的建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他针对旧的教育方法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及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等教育方法,对普及文化知识、培养现代人才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所倡导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精神对于现在的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校地处北碚老城,这里还保留着大量当年卢作孚先生建设北碚的旧址:兼善中学、北碚图书馆、北碚公园、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体育场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我区还有坚强的专业支撑——西南大学,校内有卢作孚精神的研究所,他们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专业支撑。
        一场“读作孚故事,晓作孚精神”的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课题组领导到参研教师,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和假期,通过《北碚文化》、《卢作孚与北碚》等文史资料,我们对卢作孚精神进行最为直接的研究。我们以“卢作孚精神”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硕、博论文中只有秦毅2002年的硕士论文《一个实业家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卢作孚与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陈雍倩2013年的硕士论文《卢作孚教育思想伦理研究》涉及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期刊论文涉及这一领域的文章也凤毛麟角。


为了还原最为真实的作孚精神,我们还阅读了卢作孚儿子卢国纪编写的《我的父亲卢作孚》和刘重来著的《卢作孚画传》等书籍,通过阅读和对上述文献进行分析,“卢作孚精神”的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卢作孚精神的核心,卢作孚精神一方面指他以“爱国情怀”贯穿其生命的民族精神,具体表现在他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大胆实践、诚信谦和、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等品质;另一方面指卢作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包括他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有独立精神的教育独立论、回归生活的课程论、追求教育精神的师资论、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论、依序推进的乡村教育论、学校与社会兼重的教育环境论、注重美感精神的审美教育论等。
        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两两一组进行对作孚故事的收集和编撰,经过近一个月的文献资料收集,我们从政治、经济、家庭、交际和游戏等方面编写除了关于卢作孚的故事,为学生了解作孚事迹和精神做好了关键的一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午会、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课余读故事,我们还推荐高年级学生对书籍原文进行阅读,学校掀起了一股“读作孚故事,知作孚精神”的高潮。学生走近了这位在北碚家喻户晓的伟人,作孚爷爷热爱祖国、敢闯敢拼、勤奋学习、豁达睿智的形象日渐丰满和高大起来。
        二、重走作孚路,欣赏家乡美
        中山路小学地处北碚区下半城,与图书馆、体育场、红楼、公园毗邻,而这些都是作孚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读作孚故事对先生的事迹已有初步了解,但仅仅是了解还不够。因此,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上引入“作孚精神”这一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找准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这样能为我们拓展更为广阔的时空,传统的一般课程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学生,呈现出学习渠道单一,学习方式单调,情感体验单薄的状态。而我们以作孚精神为载体来推进课程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着力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找到一个重要的载体尤为重要,人文游学课程“寻作孚足迹,品碚城文化,扬作孚精神”的提出这也是我们把立人作为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有力契机。
        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感知作孚精神、碚城文化、增长见闻、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感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普及北碚自然、人文、历史知识。旅游中学生感受卢作孚对北碚建设的巨大贡献,从而牢固树立青少年热爱历史、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温暖的春风吹拂下,我校近千名学生开展了“重走作孚路”的研学活动,我们从学校出发,沿着当年作孚亲自种下的梧桐树,来到作孚纪念馆、老舍四世同堂故居、梁实秋的雅舍、西南大学,最后到达目的地——重庆市自然博物馆。沿途中,学生通过看、听,进一步走进了以卢作孚为代表的家乡的名人,更加为生为北碚人而自豪,就如孩子们在研学日记里写道“卢作孚先生虽然不在了,但他伟大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实业家,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北碚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活动成效及反思
        卢作孚精神与学校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我们还行走在路上,我们把课堂进行延伸,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还在校外进行实践,孩子们上了体育课、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综合实践课等,打通了学科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打通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真正地做到了学科间的融合,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让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同时还锻炼身体,磨练了意志。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树立了热爱家乡的情怀,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了行动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