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教育局 532500
【摘要】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方式,校本研修是致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中最基层的培训形态。培养梯队、梯队施训,训后校本研修落地指导,建构适合县域师资队伍成长的梯级培训团队,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为阵地,校本研训为载体,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培训全员覆盖,着力培养一支富有活力、不断成长的教师队伍,正是本文研究的的方向,也是笔者及众多师培人致力探索实践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培训团队;梯级建设;校本研修;师资队伍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50-02
一、梯级团队建设中的校本研修内涵
“梯级发展”是在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年龄差异、教学业绩等差异,分梯级建立各类教师团队组织,各梯级队伍确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分层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让各层次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收获和发展,实现共同成长。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为阵地,校本研训为载体,培养梯队、梯队施训,训后校本研修落地指导;培育县域梯级培训团队,建构适合县情的师资队伍成长支持体系,着力培养一支富有活力、不断成长的教师队伍,正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和实践的目标。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方式,校本研修与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教师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等诸多教师教育方式一样,都是致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倡导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并不是要否定或取代其它教师教育方式,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从学校出发,解决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研训。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研修机构与校本研训是指导与合作的关系。它既满足教师的需要,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两者有机协调和统一。
二、开展梯级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办特色教育,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二)县域教师现状亟待适应本地教师成长的新模式出现。
宁明县地处桂西南中越边陲,辖于崇左市,北倚江州区,东连上思县和东兴市,西接龙州县和凭祥市,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212公里,县域面积3705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有壮、汉、瑶、苗等15个民族,汉族人口占78%,主要以普通话和本地壮语为交流语言。我县为边境贫困县,广大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居住分散,乡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近几年虽然充实了一批特岗教师和小学全科教师,但师资往往成了一个瓶颈问题,表现为:①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的专业素养跟不上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②县级名优教师、骨干教师、拔尖人才数量少、层次低、影响力不够。③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名优教师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能等方面与城区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④教师主动发展积极性不高。有的老教师主要靠多年积累的经验教学,缺乏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更新;有的新教师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的运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教师们面对各种信息量异常丰富的学生,面对改革的教材,面对倍加关注学校的家长等等,教师们常常感叹多,埋怨多,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改革的积极性不高。⑤学校对教师的发展缺乏系统思考与实践研究。许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只是各教研组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活动,部分县城学校有尝试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但对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分层次培训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研究,不能满足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2017年以前,我们的培训主要是“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而这些培训项目多是面向全县的优秀骨干教师,覆盖面极小。乡村学校的教师能参加培训的就是各乡镇的语数英文化辅导员和骨干教师,村一级的教师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县级培训力求全员覆盖,无奈资金有限、缺乏培训资源,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队伍,只能每年开展一两次师德宣讲集中培训,还有借赛课代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外出观摩某些机构组织的优质课观摩活动来完成,结果往往是“听的时候激动回家一动不动”。2017年、2019年,宁明县两度成为国培项目县,我们借国培东风,以《边境民族地区梯级教师培训团队培养与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以“培训引领,实践研究,行为优化”为举措,四年来在教师培训团队打造上从最根本的校级研修抓起,系统、科学的研究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策略,着力解决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师梯级建设和团队科学、和谐、可持续的自主发展。
三、解决路径和做法
(一)健全机构,统筹运作。
县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整合教研室、师训办和电教站资源,在县级层面,培训工作由师训办负责统筹安排;建设有教师培训团队和教师培训基地。在县域范围按小学5个学区、初中3个学区,建立片区教师研修中心,形成“县—片区—学校”的塔式结构研修管理网络,构建区域联动、研训一体模式。
(二)摸底调研,制订规划。
以多种形式对我县教师结构基本情况和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宁明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做好教师培训计划,统筹每年的培训任务,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在师资培训中,我们感觉到:县级培训的精准化要求仍然不足;培训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队伍;教师问题意识不强,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面对我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我们意识到校本研修是一项关乎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系统工程,是教师培训的最小也是最关键点。为此在充分分析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后,我们确定了以“培训引领,实践研究,行为优化”为举措、以送培到校和校本研修为抓手、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为总体思路的“团队建设、梯级发展”教师队伍培养目标。
(三)组建本土培训团队。
组建由培训机构培训者、教研员(含学科辅导员)以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队伍,建立县培训专家库,搭建智慧共享平台,促进教师团队化发展。通过建立特级教师、县级名师等组建的名特教师工作坊,由学区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建设工作组,由校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学科研究小组,实施学习共同体扁平管理,指导、激励学习型团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过去三年,我们以“广西特级教师”黄旭升特级教师工作坊为龙头,从各学区选拔共30名德才兼备、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坊成员,打造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在名师工作坊、师徒帮带的基础上,每年又从各学区选拔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初中和小学各100名组成“双百星级队伍”,构建培训网格,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我县教师培训打造和储蓄一批优秀人才。
四、成效与启示
(一)专项培训,让本土专家培训专业化。
充分依托区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对我县骨干教师、教师培训管理人员进行高端式、精英化的培训,帮助我县打造教师培训团队,2017年至今,我县分批次派出培训团队成员参加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区培计划“市县两级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市、县优秀教研员培训项目”“教师工作坊坊主培训项目”“培训管理者培训项目”“三名工程”等培训,通过这些国培、区培和市县培项目,让本县的培训团队外出学习,聆听名家讲座,观摩名校风采,观察名家课堂,从而开阔眼界,提升理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合理安排部分县级培训团队成员参与到“教师工作坊”“送教下乡”“双师教学”等项目的培训工作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县培训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再由我县师培团队对县普通教师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从而促进我县教师的全员化培训,进一步提升我县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二)研训一体,送培送教激活校本研修。
黄旭升特级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送培下乡校本研修主题活动等县本级培训,是这几年我们利用本土培训团队组织实施的送培到学区、送教到校活动。送培送教真正体现培训骨干带全员的要义,我们的工作坊主持人引领坊员协同研修,做到团队研修强调合作化,专业成长突显协同化,建立“用得好、辐射广、共成长”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研修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送教下乡,为乡镇教师提供了锻炼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整个培训有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课堂试教,一磨再磨,同课异构,说课评比、优课展示等,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既是学者,又是教者,既提升了理念水平,又提高了教学素养,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乡镇学校校本研修有了参照,教学研究也蔚然成风。
(三)混合研修,形成成长路上共同体。
为了更好的推进校本研修落到实处并成为常态,县级培训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工作坊为单位,以片区为切入口,以乡镇为小组定期在乡镇开展校本研修主题活动。为了研修更具针对性,我们先是组织工作坊坊主及县级培训团队到相关乡镇学校做调研(调查问卷、听课、研讨座谈等方式),确定研训主题。确定研修主题内容后,我们围绕培训主题进行线上(微信群、钉钉)线下(教研组活动)的研讨,通过集体的智慧和本土专家的引领,把脉诊断,提出改进的方法。使校本更有保障、更有质量。县导师团队带领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在充分研磨后学员代表再进行优课展示,课后及时做出点评、交流、反思、总结,由此提升了校本研修质量。我们还鼓励各校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随机进行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各校、各学区每期开展至少一次教学能手赛教活动。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先进行磨课,探讨设计出最优方案,赛教结束后,再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内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骨干带教、研培一体”多元的校本教研活动,创建良好的学习型、研究性、合作性教师发展文化,营造浓厚的校本研修氛围;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愿望和内在发展动力,使每一个参与者专业发展能力都有所提高,实现教师差异性成长;加强教师队伍中坚力量的专业水平,加快培训团队梯级成长速度。
参考文献:
[1]李静,王秀兰.县域教师培训的分层实施[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5):20-22.
[2]黄茜.县域背景下实施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教育,2017(21):34-35.
[3]韩冬梅.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2):3-5.
[4]王晨.对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9(6):258-259.
作者简介:
陈丽云(1975—)女,广西宁明人,宁明县教育局人事股干部,中小学一级教师,自治区人大代表。主要从事教育人事管理、县域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