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扼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李爱花
[导读]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语言发展缓慢,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都处于劣势,有的教师对聋生习惯于用教学参考书上的要点和答案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然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聋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容忽视。

李爱花    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  333000
【摘要】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语言发展缓慢,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都处于劣势,有的教师对聋生习惯于用教学参考书上的要点和答案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然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聋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容忽视。
【关键字】创新思维  多元化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49-01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课堂教学框架化,因此及大程度的遏制了其自由思考能力。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今后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聋生也不例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聋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不容忽视。
        1、主题允许多元解读
        对作品主题的诠释,是高年级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培养聋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健全阅读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使聋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投放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不少教师往往照搬参考书中对主题的阐述,而且以此来评价聋生对主题理解的程度;另有一些教师,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虽然能够采用启发诱导,却始终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主题的分析,对学生产生的不同于参考书的独特的理解常常不能正确的评价、肯定和激励。这种强调统一认识的作法,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让聋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元解读,实际上是让聋生通过阅读对作品进行独立思索,培养聋生思维的发散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2、人物形象可以多元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聋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实用功利主义和政治伦理的束缚,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很多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被简化为个性单一的如同一个模子铸出的产品。
        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形象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文章的“空白”鼓励想象
        强调个性阅读,来捕捉和填补课文中的空白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情境,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上的高中语文课文基本上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作品中常常藏匿着许许多多的作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间——“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如教学《丰碑》一课,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冻死的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怎样体会将军此时的复杂心情呢?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假设”导读: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假如你就是将军,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这样转换角色的换位思维,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将军复杂的心情。这样的换位体验,不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转化,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4、文章的“延伸”值得探讨
        文章的续写,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如教完《凡卡》这一课后,有学生问:“老师,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这封信后,会怎么做呢?会把他带回家吗?”我故作奇怪的样子说:“是呀,爷爷会不会带凡卡回家呢?课文末尾写到,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要不,你们把故事延伸一下吧。”这样,一下子缩短了聋生和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时代距离,不仅爱护了聋生的创新思维,也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在教学中,要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同时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特别是高年级聋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阅读与创新的关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关注周围生活,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追求开拓,成为一个适应新世纪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创新思维与能力》周延波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4年p102-103
[2]《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董建春主编  2001年08期p123-125
[3]《语文教育文化研究过程》曹明海 张秀清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p86-88
[4]《思维发展心理》朱智贤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p98-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