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谭剑
[导读] 在高中语文考试中,阅读部分常常令高中生头疼,高中生一见到阅读理解题就望而却步,毫无解题思路。其实,做阅读题不是件难事,只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平时多阅读、勤积累,自然就会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解题轻松自如。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提高高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谭剑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444324
【摘要】在高中语文考试中,阅读部分常常令高中生头疼,高中生一见到阅读理解题就望而却步,毫无解题思路。其实,做阅读题不是件难事,只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平时多阅读、勤积累,自然就会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解题轻松自如。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提高高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39-02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目,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所以,要提高高中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高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根据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的;应当综观大意时,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他的言外之意;意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他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可谓精辟之至,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自然而然,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教学中,学生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和善于观察、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说明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我们每月会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的检查,从中发现有哪些学生课余时间有阅读的习惯。对于学习踏实、读书笔记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而对于学习浮躁、不踏实的同学进行督促和指
        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要点,启迪思维
        一般说来叙事记人类(包括散文、小说)文章,要注意其记叙事件的要素,理解文章力求表现的人物是怎样的性格、品质;还要考虑其写作特点,譬如环境烘托、侧面表现、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详略安排、伏笔照应、点面结合等等。说明文从文体方面需要思考的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特征);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句中的准确性、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对于议论文,从文体方面的出题,无非是考议论文的三要素:运用什么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或驳斥了什么论点。因此阅读时要注意这三要素。如果阅读时注意了这些,划出了那些要点,回答起有关问题来也就容易得心应手了。
        三、悉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读书方法
        1、浏览法。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浏览法适用于上义所说的泛读。
        2、跳读法。指的是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时候,有必要地进行选择性阅读。这种方法重在“为我所用”,而且又能保证学牛的阅读量。
        3、精读法。“精读”与第一种方法的“浏览”相对,也是上文所提到的精读所适用的方法,就是对所选好的书或者其他读物反复地读、仔细地读、动脑筋地读,要对所阅读的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其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达到能够举一反三,再举一反三的理解程度。
        4、猜读法。就是拿到书或是其它的读物时,看到名称先猜想一下书或材料的内容、结构等,这样的猜读重在节约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重视指导阅读理论,教会学生掌握阅读规律
        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所谓 “阅读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阅读分析,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词。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是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
        五、借助课本精选篇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每一篇课文选入课本,无论是文学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对学生起着教育意义。过去因为考试需要对课文的重点进行考察,我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对篇目课本知识、课文重点的掌握上,而忽略了课文本身也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如果从其它地方找阅读材料,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既增加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现在,新的考试方案去掉了语文学习上的枷锁,让学生认识到一篇课文就是一篇好的阅读文段,在学习一篇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积累阅读文段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只学会一篇课文,懂得一篇课文,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学生学会读书时,才能自觉地发现文章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中心结构等方面的巧妙所在,进而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有些简单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圈点批注。
        现行教材现代文文体齐备,范文较多,结构合理,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关键在于改变那种仅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死板的教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作为准则,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回答问题,有计划地把一些讲授课上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基本规律的新型课。这样,至少避免了“碗外讨米”,另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的麻烦。省时、省力,既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又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六、改变评价模式,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构成的考查,且一份试卷中这两方面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养成中的比重较小,很难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考试要求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对于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很难使学生发挥自己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对自己不愿苟同的观点也迫于应试的压力而勉强同意,从而失去了质疑文本、质疑教参、质疑教师的批判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评价模式,将单一的答案式阅读趋向于多元化解读,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树立一种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在阅读中读出个性。当然,多元解读一定要围绕文本,从文本中生发,而不是无中生有,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一个模具复制他们,所以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也只有真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潜能,使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避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切实有效地教学来强化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该通过有效地教学而彰显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这也是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的、长远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和训练,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较高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实施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康庆.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4(34):165-165.
[3]冯尚财.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1):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