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运用新课改理念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曹义强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充分地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方法创新,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曹义强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秦亭镇中心小学  741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充分地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方法创新,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新课改理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36-02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更新滞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前,通用的数学教材具有共同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教材的充实、改编要求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同时,也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从而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改编,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富有生活情趣的例题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教师要求学生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让学生画出自己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因为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的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强调六根都用上)?这一问,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拿出小棒进行拼、摆、搭。结果有几个学生拼成了有四个正三角形的三棱体,此时学生兴趣倍增,从而顺利地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克服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过渡这个难点,突破了这个重点。这就使学生怀着充满情趣的心理,较容易地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动力,巧妙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环节。
        二、设计探索性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探究性学习,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现实有趣的、富有挑战性并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来当老师是一种好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边板书边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是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师:“对,怎么加法,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教师巡视,见学生睁着迷惑的双眼。生:“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同学们那么聪明,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个办法,看谁想得最快,就让谁来当老师。”学生在悄悄地笑,积极动脑相继举手。师再问:“有的同学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我们请他们来当老师,大家要仔细听,看他们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道理。”生甲:“因为分母不同,分数的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我想:要先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都变成相同的。”生乙:“对!那就变成刚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了。”听完发言,许多学生就动手计算。师生一起研究,学生当小老师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投影、录像、电影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一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一个空白的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学具钟面之后,来帮老师找一找大屏幕上的钟面还缺什么。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课件伴随着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数字、指针等。接着由他们帮忙完成的钟面走动起来,他们的成就感一下子高涨了。然后在认识整时过程中,笔者通过情境创设——小明的星期天,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起到了一个情感教育的作用,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时间。最后还引入了一个小故事,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时间。本节课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也准确地达到了。
        四、创造合作交流的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出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
        由于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联想能力比较差,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合作的机会少,所以,教师要多营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对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见解:(1)6+3+6+3=18厘米;(2)6+6+3+3=18厘米;(3)6×2+3×2=18厘米;(4)(6+3)×2=18厘米。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不仅使学生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互相启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这样,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从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了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强化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不应该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而应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也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教师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就能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蔡广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1).
[2]吴新华.以“三个必须”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7).
[3]翁国琴.在游戏中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7(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