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龙家芹
[导读] 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和精神成长进程中的重要课程,而现今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要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必须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把生活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实现语文教育的本真价值。

龙家芹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景阳小学
【摘要】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和精神成长进程中的重要课程,而现今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要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必须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把生活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实现语文教育的本真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86-01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课程,正在推广积极的实践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大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语文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强化,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我们今天倡导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无论是对于整个国家宏观上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单个微观个体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首先,从整个宏观上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积极精神状态,从而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文化事业朝着积极、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其次,从微观方面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坚持文学来源于生活的指导思想,教学中的案例、素材、人物等,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文学素材,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用文学表达思想、用文学传达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1、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提高。学校要加强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针对语文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型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而让教师认可生活化教学思想,学会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正确利用手段。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让教学活动充满创新元素。只有学校与教师都做好教学人员培训,才能让教学思想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让小学语文课堂有机会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在课堂之外,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帮助与关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课外读物的推荐,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构建生活化达的教学环境
        通常情况下,教学环境大多是指教室,摆放整齐的桌椅、板报、图书角等,让教室充满知识气息。但是想要真正做到语文教育生活化,就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完善和调整,从校园环境到教室角落的布局,都应该充满日常生活气息。并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室进行布局,设置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学生在养花草和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并培养其情操。在设置探索区域,让学生把自己想知道以及还没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一起,按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自有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校需要定期组织语文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拓宽学生语文眼界,因为这样就逐渐构成了一个小型社会,不仅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得到积累,还塑造了良好的人文,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3、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创新
        既然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就需要遵循生活化语文知识的特点,积极采取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推动。为此,积极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法,以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融入到语文情境中去,以实现其实际语文素养的提升,保证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其二,改变以往传统考试评价机制,形成语文创新评价思维,从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角度去考量学生的成绩,以便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实际生活化教学中去;其三,重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调整,强调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手、动嘴、动脑,以形体语言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4、教学评价生活化
        以往的教学评价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用单一的笔试来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采用多元评价,将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好像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家里父母或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充满着亲情和友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实践成为教育的源头,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接近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中求知、上进,得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切的感悟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才能在教学与实践中提升自我的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