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理科语文教学现状比较及对策浅谈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范娴皓
[导读] 本文从课堂纪律、师生配合、讨论效果、作业反馈、考试成绩、薄弱板块等方面对高一文、理科学生进行分析,发现该学段文、理科学生在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维能力上产生了群体差异。教师课采用不同对策进行教学:文科中、低段直觉导向群体,重点在规范学习习惯、加强常识积累;文科高段常识导向群体,重点在引导发现问题;理科中、低段分析导向群体,重点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强化预习积累、以练代学;理科高段推理导向群体,重

范娴皓   乐山外国语学校
【摘要】本文从课堂纪律、师生配合、讨论效果、作业反馈、考试成绩、薄弱板块等方面对高一文、理科学生进行分析,发现该学段文、理科学生在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维能力上产生了群体差异。教师课采用不同对策进行教学:文科中、低段直觉导向群体,重点在规范学习习惯、加强常识积累;文科高段常识导向群体,重点在引导发现问题;理科中、低段分析导向群体,重点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强化预习积累、以练代学;理科高段推理导向群体,重点在诵读增强直觉、具象文字感受美学。
【关键词】索引: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积累、习惯、发现问题、发现美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212-01

        语文学科学生因为熟悉所以陌生,因为熟悉所以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对文、理科学生往往缺乏针对性策略,笼而统之采用相同方式,往往效果不佳。
        一、文、理科语文教学现状各环节百态。
        学习环节 文科 理科
        课堂纪律 直觉思维对“个性”有所偏爱,课堂纪律散漫。 逻辑思维对“规则”有较强的依赖,课堂纪律情况良好。
        学习表现 1、优生学习态度相对保守、差生懒散,个体回答正确率高。
        2、文章感情能迅速共鸣,可准确抓出展现感情句子,关键词表述不准确。 1、求知欲旺盛,课堂互动积极,积极尝试不怕错。
        2、文章感情理解,思维开阔迅速抓取关键词,找具体蕴含感情句子慢。
        谈论效果 小组讨论不积极且竞赛意识不足,个体单独思考效果更好。 讨论积极竞争意识强,个体思考常常没有思路。
        作业反馈 1、早读:不达标诵读要求重读时,有畏难情绪,遇到不认识的字声音立刻消失。
        2、作文:语言风格各异极富文采,同一话题有多个切入点,优生易在考场上出现偏题。
        3、习题订正:完成率50%,笔记翔实、书写工整。 1、早读:精神抖擞,读错也会大声继续读。
        2、作文:立意主题如出一辙,怎么讲怎么写,四平八稳,考场后段学生也能上40分。
        3、习题订正:完成率33%,笔记稀疏、书写较差。
        考试成绩 1、政、史、地等科目加持,尖子生5%;
        2、优、中、差学生呈纺锤形结构;
        3、多数同学的优势科目,90-100分段难有大突破,高分可超120分;
        4、个体成绩波动小。 1、语文孤军奋战,尖子生1%。
        2、优、中、差三段呈金字塔结构;
        3、多数同学劣势科目,高分难以突破110分。
        4、个体成绩波动大。
        优劣板块 1、优势: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古诗词鉴赏的主观题、作文。
        2、劣势:议论文客观题、语言运用主观题。 1、优势:论文客观题
        2、劣势:其它所有题型。



        二、对直觉、抽象思维定势的不同习惯偏向,导致群体性差异。
        文、理科学生为何会呈现如此大差异呢?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将人脑划分系统1、2。系统1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起源于人类天然的情感和本能,可称为“直觉”和“常识”,重视经验的积累,文科思维就是这种思维的集大成者。系统2费力而缓慢,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计算,注重问题的解析和内在逻辑,可称为“分析”和“推理”,理科思维则是系统2的产物[1]。人并不存在纯粹文科、理科思维,有的只是不同思维定势。
        以课堂为例:讲必修2《囚绿记》时,文、理科都能给到无数关于“爱”的状态概述。文科生能举出生活中、文字中所接触的“爱”的具体故事,提炼出“大爱抚慰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理科生思维开阔,通过小组讨论凑全了文中所有爱的状态,更进一步强调爱是纯粹、平等、自由,但找出蕴含感情句子却很困难。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难看出文、理科生对同样文本兴奋点是不同的。
        文科生更倾向依赖系统1的直觉和常识解决问题。思维结构变动性小,具有普世价值观,喜欢从宏观考虑问题,对知识只求大概。学习各环节小心翼翼,面对错误会有较强的挫折感,语文看似是优势学科,实则因为向对熟悉,多数凭着直觉和常识学习,逻辑思维较弱没有内在学科系统架构,所以成绩表现普遍均衡。
        理科生更倾向依赖系统2分析和推理,将文本化作问题,更加注重准确的结果。往往只思考问题本身,喜欢用“大题套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就不多前进一步,不屑于运用直觉思维。无法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时才会思考新的途径 [2]。各环节更具冒险精神,多数乐于讨论。面对错误不会有太强挫折感而是积极探索新路。太过注重逻辑忽视了具象之美,所以高分难得。
        三、文、理科语文教学对策浅谈。
        针对文、理科学习表现、思维模式偏向,将学生划分以下四个群体,教师可施加不同策略。
        1、直觉导向群体:多为文科中、低段学生,重点在规范学习习惯、加强常识积累。学生有灵性,但自由散漫缺乏毅力。教师务必站稳课堂阵地,保持严谨态度,对扰乱纪律的可稍加惩罚。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加强随堂笔记检查。利用晚自习进行一天一查、一周一测夯实知识点。早自习默写、听写注解,让学生扎稳基础。
        2、常识导向群体:多为文科高分段学生,重点在引导发现问题。在直觉、常识解决的范围内,教师不要去干涉,强加进逻辑分析会出现反效果。课堂教学应要求学生多画思维导图,并提出问题,教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可细化不同文本的逻辑方式训练,议论文可从提高阅读速度、加强概念认知、拓展语义外延方面下手,锻炼的细节抓取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合理推断能力。非连续性文本训练主题归纳、共情推导、信息总结提炼能力,借助形象思维推动逻辑形成和发展,培养不同侧面信息甄选、辨识信息能力。文学类文本培养对时间和前因后果的推导、分析,在事件发展进行中梳理任务关键,依据逻辑思维分析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形象、感知情感、理性思考人性和社会[2]。
        3、分析导向群体:多为理科中、低段学生,通常学生理科成绩优秀,重点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强化预习积累、以练代学。受数理化公式思维影响,学生普遍偏爱答题套路。教师可通过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漫画甚至是理科公式,提高其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早自习依托练习册进行预习,提高知识储备。以“练”代讲,他们多认为听课不如做题,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课堂习题训练列入教学常规。
        4、推理导向群体:多为理科高分段学生,有一定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热情,高分难以突破,重点在增强阅读训练、增强美学体验。当问题导向瓶颈无法突破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可视画面、可依托人物、可切身体验情感。以多种多样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培养语感、提高直觉。结合学生偏好的消遣性文学、者报刊杂志展开泛读。课文精读尤其是古文增强加故事性,通过画面、影像等资料还原场景,营造现场感,让文字和身边的景物、人物、事件发生关联,加强美学形象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思考,快与慢[M] 中信出版社[美]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著 2011
[2]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胡小霞.神州·下旬刊 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