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德育教育视野,让语文课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樊菊蓉
[导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国主义则是情感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樊菊蓉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湖北  建始  445300
【摘要】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国主义则是情感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策略;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201-01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爱国热情和正确的是非观,必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较好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把爱国主义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主题活动中,不断深化,让爱国主义成为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以爱国、自强的形象展示于世人,让伟大祖国永远繁荣昌盛。爱国主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发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用并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爱国主义教育也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深的认识并逐渐树立爱国理想,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高中汉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教师可 以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课文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从而 向学生进行渗透。比如在教学《战士守岛》这一内容时,教师就要 就要着重对课文进行讲解,对战士们在当上的一系列活动,如垒羊 圈、人工授粉、播种小麦等活动进行深入讲解,阐述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仍旧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守护岛屿。凸显出了战士们的爱国主 义热情以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同时,对战士们在当上的一些不良反应,如晕船等进行重点挖掘,最后对战士们的身份还不能够公开,只能是默默无闻地守护岛屿升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向学 生表明战士们不管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荣 辱也要守护好岛屿,从而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再比如在一些古诗词中进行爱国主义的渗透,同时古诗词要有利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掌握。教师可以利用流传千古的名言名句 阐述爱国主义思想,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岳飞的《满江红》,是岳飞面对金兵南下入侵大好河山时发出的怒吼,其中包含了岳飞无尽的 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首诗词的讲解,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 主义热情。
        二、利用阅读和作文教学,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语文阅读和写作是一项体现人文性,锻炼学生语文素养,孕育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取一些名家散文,内容应包含子女情、兄弟情、济世情怀、爱国情怀等各种情感形式,然后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及其含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即安排学生经常性地进行写作,引导其研究各种情感表述手法,广泛阅读各类范文,以写促学,以学促写,相辅相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品读、感悟。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时代锤炼的经典文章,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品读文章,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爱国情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适时地从各个方面进行示范、指导。在讲授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意义重大,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它服务于现代语文教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把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
        三、进行课外拓展,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爱国知识
        语文教学由于局限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爱国教育不能做到很好的教授,而是应该进行更加灵活地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可以具体介绍文章背景,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另外可以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解释“拿来主义”这一名词,通过以上方式的讲解使学生更能理解鲁迅对与国民政府的崇洋媚外和革命内部的错误思想倾向进行抨击。再如课外拓展《青春之歌》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对作者进行介绍补充“杨沫是《青春之歌》林道静的原型,书中的多数事件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根据主人公的成长,描绘了革命历史的经典故事”通过这样的补充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爱国人士对于祖国深沉的爱意。将一些好的课外作品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解放,通过不同爱国文章的背景和思想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相比较单纯讲解课本知识而言,其教学效果更佳,学生的情感也会更加丰富,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
        四、根据生活实例,使爱国主义生活化
        思想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如果爱国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实际行动的结合,只能是空洞的教学,教室课上讲,学生课上不听,课下没有实际行动,会使爱国教育的目的渐行渐远。例如现在香港违法集会,我国香港由于“港独”分子以及外国的幕后推手,使香港经济一降再降,基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追根究底,还是香港爱国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此次事件的发生。因此,爱国主义的生活化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只有国家才会保护你,个人主义是行不通的,爱国教育的实施是必然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爱国教育,都有义务、有责任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绝不应该是空洞苍白的说教,正如诗歌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苏微微 浅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2,(09)。
[2]赵晓辉 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3]罗凤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08,(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