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的眼光看统编教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8月刊   作者:邓艳
[导读] 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版教材充满创新,极具改革魄力,主要体现在运用“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多层次构建助读系统,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写作教学更显梯度,综合性学习更具可操作性等方面,对于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邓艳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四川  德阳  618100
【摘要】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版教材充满创新,极具改革魄力,主要体现在运用“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多层次构建助读系统,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写作教学更显梯度,综合性学习更具可操作性等方面,对于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位一体;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8-022-01

        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剧烈反响,细观这版统编教材,结合一线三年使用经验,发现这是一版极具改革创新意义、富有朝气的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切实的意义。
        一、“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
        统编教材注重对“教读”课和“自读”课这两种课型的区分,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组成由“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每单元基本都兼具“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这种类似于“1+X”的模式,要求教师对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精讲,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应阅读任务,达成相应阅读目标;再通过自读篇目,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从而沉淀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最后将沉淀下来的阅读能力运用之课外阅读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这种“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有利于语文的长线学习、积累,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义如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由此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要求。
        统编版教材编写者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总体来看,七年级教材单元编写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例如“亲情”“学习”“人生”等,但教学目标又绝不局限于引导学生对于“人文主题”的感知,单元设置中对于阅读技能、文章写法等语文素养都有教学要求。随着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八、九年级教材编写在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的基础上,加入了文体的线索,例如新闻、散文、说明文、小说等,文言文教学也不再穿插于每单元教学中,而是每册独立成两个单元,进行系统学习,但是每个单元教学目标依旧涵盖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训练点”两个方面。在课文选择方面,更倾向于文质兼美又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文章,另外,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增加,例如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的《老山界》,但编者的意图并不是想将语文课变成思政课,语文知识与素养也被渗透在整个教材体系之中。



        三、全面构建助读系统,落实学生主体意识。
        统编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创新,在于建立了多层次全方面的助读系统。这套助读系统除了以往我们熟悉的“预习”、“课后思考题”“单元提示”等,最大的亮点在于自读篇目的“旁批”“阅读提示”等,以及极具语文联系相关补白”。
        很多一线教师初步接触统编教材时,还是尝试用以往的方式逐一讲授课文,但正如前文所述,统编版教材非常注重区分“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这种重视在助读系统中有明显的体现。“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运用教读课文所学知识自主学习,沉淀自己的能力,也提醒着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避免用与教读课文相同的方法教授自读课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篇目的“阅读提示”有大量对文章高度概括的文字。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合理运用阅读提示,避免“阅读提示”中这些高度概括的文字(如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语言特色等)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把握,甚至替代了学生对文章的个性解读。
        另外,存在于某些篇目之后的“补白”也是一大亮点。这些“补白”,是包括词性、短语、修辞等在内的语文知识,但它的存在不是专设单元扎堆出现,而是存在于部分篇目之后,一般是文章中有涉及的知识。“补白”的文字并不晦涩难懂,所举事例也尽量运用课文中的原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可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不需要教师过分讲解。
        四、阅读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写作教学更显梯度,综合性学习更具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在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都有具体要求。
        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并非不受重视,只能说重视不够,以往教材体系下的阅读教学,更倾向于教师的“教读”,学生“自读”的情况较少,甚至大量出现教师以课堂讲解完全替代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现象。而统编版教材不仅让“自读篇目”真正与“教读篇目”区分开来,而且使课外阅读独立出来,进一步亮相于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写作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教学的难点。一方面是因为写作教学不受重视,究其原因应当与考场作文得分差距极小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写作教学的知识点过于细碎,未成体系。很多一线教师想要教导写作,也有上好作文课的教学期待,但总是零散的一些课程,不成体系,有心无力。统编教材写作教学部分的编写,最大的亮点在于使写作教学有了一个系列,每一课一个训练点,不贪多,依旧讲求“一课一得”,且每课的训练点尽量与所在单元的课文勾连。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设立其实算不得一个创新,之前的教材也有。但统编版教材在“综合性学习”板块仍有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次数的大幅减少(基本为每册3次)。次数减少并非由于不重视,而是基于更重视。这种说法一线教师应当深有体会。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版块设置的次数太多,教学任务过重,使得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无法一一落实,“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统编版教材对于“综合性学习”版块精减篇目的做法,其实使得此版块在一线教学中更具可操作性,真正将口语交际等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统编版语文教材对现今语文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创新、改革方面极具魄力,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多层次助读系统的搭建等尝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虽然不可避免地仍存在某些不足,但相信将在实践中渐趋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陈尔杰.教读课文的编写体例与教学建议[J] 语文学习,2017年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