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   作者:谭奎
[导读] 中华文明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谭奎   上海民办新竹园中学  200122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0-198-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瑰宝,同时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人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绽放出闪亮的光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进而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就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整合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要让传统文化很好的继承与发扬,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程度的认识,只靠片段的学习时间是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教师需要对材料做一个充分的整合,让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比如说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把所有教材资料关于古诗词的都进行整理。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的文化底蕴。在对弘扬中华文化的古诗词篇章进行整合时,教师可以在依据资料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对古诗中的相关人物事迹进行概述,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层的感悟,了解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当然,还可以将科学合理的整合资料印成册,方便学生学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适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教学。这些课文,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价值。在很多文章中,传达出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将语文课文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们展现出来。同时,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强调。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岳阳楼记》这一篇文章,文中主要记述了事件的本末和起源。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以及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虽然作者身遭迫害,却积极乐观的旷达人生态度,以及胸怀天下的政治心情。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要做到谦虚恭谨,对未来适当的抱有忧患意识。
        二、借助传统文化积累写作素材,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若想“下笔如有神”,要“善假于物”,简单来讲就是可借助传统文化之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文化知识,并善于借鉴、运用其中的语言,或借助其丰富的内容逐步凝练自己的写作语言,长久坚持,便会达到“厚积薄发”之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这个宁静的田园生活,了解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该文章中的语言,如豁然开朗、屋舍俨然、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黄发垂钓、怡然自乐等等,以从中感受到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以及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桃源风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它美在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桃源又带着一层神秘的纱,桃源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亦很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桃花源中有何幸福,男女老少,“怡然自乐”“往来种作”,衣食无忧,见有客来,“杀鸡做食,皆出酒食”,民风淳朴,可见一斑。这样美的桃花源,自然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其凝练的语言又给学生以好的榜样,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必备课文。如此美的生活在现实中还有待探寻,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以国之兴旺为己任,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



        三、巧妙利用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中的传承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与道德素养
        当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以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内容,与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有所不同的是,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内容更加复杂,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和时代背景,而这些无一不透露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文言文教学,以此为依托,逐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想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当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那么还需要强调课案的编写,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达到传统文化与知识教育的巧妙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觉到如沐春风般的,舒适自然,而不是通过强硬的理论灌输,令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知识之间的隔阂与壁垒。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论是针对每名学生还是针对文言文的教学,都不能够通过贴标签和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强硬的灌输,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对一些古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教师绝对不能够通过主观想象,对其写作风格和精神内涵进行标签式的确定。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当中,就收录了观沧海这篇古诗词。该古诗词是有汉代的曹操锁住,表达了曹操对于未来的展望,更寄托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在授课之前,教师绝对不能够首先将这种意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鼓励学生们在不断品读中去体会诗人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体会观沧海这首古诗当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激情。针对学生所提出了不同见解和不同分析,重点教师都需要予以鼓励,令学生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古诗词鉴赏,更好的去理解古诗词,理解传统文化。
        四、构建科学的传统文化渗透模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史。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前合作阅读,课堂讨论探究,课后个人写作三个环节,完成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层理解体悟的过程。下面我以《出师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完成这一过程。
        1.课前合作阅读: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历史上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评价。这个层面要解决的是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文本人物的基本认知。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调动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参与度,又使认知面(群体)尽可能地扩大化。为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讨论探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2.课堂讨论探究:在每个学生都对文本作者诸葛亮的基本情况有了相对全面了解之后,课堂的讨论探究就显现出参与的广度、深度和独特的角度。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就会自发克服文言语言障碍,追问诸葛亮对刘禅之所以提出三大建议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诸葛亮对于刘备、对于蜀国的一片拳拳之心。
        3.课后个人写作:三国之中,蜀国最弱;三国风云人物中,诸葛亮最名垂千古。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留在蜀国,帮助昏庸的刘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呢?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诸葛亮”,来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状态;或者以刘备的语气写一篇遗嘱“我为什么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让学生在把握人物精神层面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更集中概括地把握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欲报知遇之恩———感恩之德;兴复汉室的决心———慨然有大志;辅佐刘禅———以国家利益为己任,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展开的详细讨论,我们能够明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要掌握和具备的能力,由于应试教育具有众多的弊端,严重摧残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约着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而且,初中时期是思想意识被周围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对个人未来发展走向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具有能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国栋.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05):47.
[2]潘勤.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11.
[3]熊红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文渊(小学版),2019(1):4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