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孙小军
[导读] 本文先介绍了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再通过掌握教学发展方向,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加强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思维的水平以及设计质疑情境,诱发创新思维的欲望这几方面,合理地阐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孙小军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上关龙江桥片小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再通过掌握教学发展方向,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加强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思维的水平以及设计质疑情境,诱发创新思维的欲望这几方面,合理地阐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31-01

        引言:创新已然成为了衡量国家科学能否发达的标准。要想促进我国科技快速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他们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做起,老师在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时,需要运用不同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们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全新教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由此获得广泛地应用。
        一、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困境分析
        (一)小学科学教学得不到足够重视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得到转变,小学科学学科依然处在副科尴尬的位置,在整个课堂教学体制中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时比较少,一般一周仅有两课时,课时少就使得学生们科学知识及实践学习无法得到有效地衔接,进而同学们科学知识的体制无法得到有效地构建;另一方面,教师往往都是由其他老师来兼任,缺少专业师资团队,教师没有比较专业的科学教学能力,缺少传授的经验,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根据教材墨守成规进行知识灌输,使得创新思维的科学素养无法有效地落实。
        (二)缺少专业科学教学的能力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一直处在副科位置,这就使得在整个小学课堂教学体制中,科学课程教学得不到足够重视,对于这门科目的课堂教学,无法构建出科学教学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性思维有效地培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及效果会受到一定限制,影响学生科学学习的效果,还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知识感知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日后科学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起到消极作用。
        (三)小学科学作业的布置缺少科学性及教育性
        现阶段小学科学作业的布置往往是以完成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概念为主,譬如在下课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均是让他们抄教材中的知识。此种单一死板布置作业方式,除了可以让学生们记住概念性的知识以外,对学生们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培养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导致作业布置缺少科学性以及教育性,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做好科学知识拓展及衔接,进而使得学生们不能从作业中提高创造的能力,还不能对科学知识点进行自主应用以及实践。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掌握教学发展方向,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保障,还是我国教育教学能够改革创新集中的体现。小学科学教师只有将创新融入到实践中,学生们的思维才可以处在不断地发展中,教学质量才可以真正得到提升。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老师,应当从实践着手,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按照同学们科学思维发展基本的状况,妥善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给同学们提供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同学们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其内心能够形成强烈探究的意识。


教师需要引发学生们深入想象及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找到他们创新性的思维发展重心,充分激发同学们内心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此培养同学们感受新知创新的能力。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动物的反应》这一课时,需要让同学们观察兔子、蜗牛以及有趣动物的反应。科学教师通过准备兔笼、胡萝卜青菜、甘草棉棒、小玻璃瓶、棉线绳、透明尺子以及放大镜等教具,让同学们能够举例说出小动物通过眼睛以及鼻子等的感知环境,关注小动物对周围环境感知行为,根据生命体共同的特征,并且展开深度开发及探索的工作,以此来培养小学生描述、观察以及探究技能,并且构建符合学生们创新思维有效发展的知识体制。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全面地解读生命体,让他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生物体具有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真正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点主旨,从而达到学生们整体素质的提升,顺利完成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及任务。
        (二)加强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思维的水平
        日常生活和知识两者间的关联十分地密切。只有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好素材以及信息,科学教师才可以更好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的资源,不断拓宽学生们学习范围,让他们所学到知识以及内容变得广泛,进而培养学生们创新的意识,以此增强教学实效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老师,需要以同学们所熟悉地日常生活着手,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所蕴藏的知识充分地发掘出来,指导同学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教师还应当完善及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构,为了学生们能够带来更好内容,促使他们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在多样化教学实践中,感受生活乐趣,务实改变学生们学习的方式。由此一来,学生们探索新知能力才能够提升,更加全面且深刻体会科学知识点的内涵,进而提升学习科学知识、参加科学实践的热情,使得学生们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水平获得全面地增强。
        (三)设计质疑情境,诱发创新思维的欲望
        小学生创新能力及意识提高,和质疑心理具有密切地联系。只有让同学们对所学过的科学知识点产生疑问,带着心里疑惑,展开知识点的探究活动,他们内心求知的意识才能够不断提升。教师应当灵活地应用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出不同问题,层层深入设计多元化问题,将学生们引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在质疑驱动之下,展开主动探究及思考。教师为学生们开启创新的大门,促使他们展开激烈地讨论。教师还需要引导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从中能够提取带有价值信息及内容,全方位激发学生们内心学习的动机,让他们更加深入发掘科学的知识,领会出科学知识点的真谛,进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全面地提高。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生活中的电磁铁》这一内容时,需要在导入的环节,将两块磁铁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们看一看这两块磁铁是怎样相互进行吸引。教师再提出质疑的问题:“它们能够具有哪些变化呢?为何可以出现该现象呢?”在该问题下,学生们能够产生强烈创新的欲望,自主展开知识探究活动。此时,教师应该指引学生们总结磁铁间相互吸引规律及原理,从而深刻掌握本节的知识点。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正处在好奇心比较重以及求知欲较为旺盛的时期,老师需要借助小学生这些特点,对他们创新能力展开有效地培养工作。教师需要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对同学们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行充分培养,在展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同学们创新的素质,为同学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同学们可以成为真正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仲晓花.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04):132-133.
[2]黎四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42.
[3]陈璐,刘公园,马丽英,苏贤英,杨嫚.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75-176.
[4]封宝功.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