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义与实现路径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   作者:张昕钰
[导读] 红色文化是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一种重要价值资源。我们要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义,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让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助力。

张昕钰   集美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红色文化是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一种重要价值资源。我们要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义,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让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助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价值意义;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029-01

        文化是一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且能转化为一定物质力量的社会精神力量,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文化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激发出民族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见证者,红色文化蕴含了党在长期领导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潜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工作的进步与发展。红色文化中丰富的革命精神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正是习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论述的重要来源,也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好红色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指明了道路。
        一、红色文化的内在含义
        红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民族特性。中国人民从未在各国的侵略所带来的苦难中放弃抵抗,面对列强,没有畏惧,没有屈服,战胜重重困难最终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可以说,红色文化发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是中国人民的风骨与傲气。此外,红色文化是产生、发展于革命战争年代、丰富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1.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人士的人生观,是广大共产党员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优秀品质,更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无私奉献,就是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烈士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知,是不惜一切代价,摒弃一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捍卫人民利益的崇高精神。借助生命去谱写壮丽的革命篇章,也是诸多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去锻造和凝聚的品质,可以为了革命做出牺牲,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对革命历史进行回顾和分析,能看到那些伟大的革命烈士,如刘胡兰、焦裕禄等榜样,他们用自身的生命去铸就革命丰碑。正是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革命党人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2.勇于创新
        创新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各个阶段,从抗战时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符合当时国情的道路理论,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同时中华民族也在创新中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艰苦奋斗
        红色文化是人们应该认知和理解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远远不止包含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一项永恒的力量支撑,更是国家实现富强以及民族振兴的主要精神动力。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工作是伟大和艰苦的,党员就需要保持谨慎和谦虚的思想认知,要坚定信仰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扎牢崇尚艰苦奋斗的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无不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我党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指导下战胜了多种困难,艰苦奋斗成为我党战胜多项挑战和困难的主要法宝与思想精髓。新时代,我们要认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去缩短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此提升整体的社会发展能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1.红色文化提供了发展教育的资源
        中国的红色文化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时所创建的历史经验,其中红色文化的内容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而红色文化的资源包括历史革命精神,革命纪念地以及革命纪念物这里的资源是大学生通过对于事物的理解培养自己良好的信念,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向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想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文化的传统,发扬好将红色的基因遗传好。这需要中华民族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渗透入中国大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元素大学通过,有效地弘扬和利用红色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填充和进一步优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的三观、坚定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2.利用红色文化培养高校师生的文化信念
        在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演讲会中指出,中国的大学生需要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无论是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说到底都是要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是所有自信的基础,更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可以说红色文化是我国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进年代对于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伴随着中国应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各种文化合并交融西方的自由潮流思想也随之而来当今网络的发展十分发达,所以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而西方的各种思潮在中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吹捧。同时,欧美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使得刚步入大学生阶段的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不能确立合适的价值观,导致自己的理想信念产生模糊,对于国家的价值认识发生扭曲,对于校园的集体利益嗤之以鼻,同时对于中国的社会责任感下降,这样的文化不自信,不仅影响了自我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步伐在面临如此的困难局势,我国结合当代学生的发展,实际不断地提出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机会,意图是让学生学习我国在近现代因为受到列强压迫而奋发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文化,通过,对于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同时抵制西方对于我国基础文化的渗透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觉悟,化解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认同危机感,同时在大学中提高了高校师生的集体文化自信,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的自信,自觉地分析出各种文化的影响,选择出优秀的文化,吸收去除糟粕的文化。



        3.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的现实效果
        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得出,高校如果可以选择那些比较贴近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事例进行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生活性。[[]]高校通过选择红色文化中典型事例、任务、纪念物、思想等实施思想教育,则可以提升该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一,可以对学生开展人生教育。高校能借助红色文化让学生分清界限,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减少享乐主义对学生带来的思想侵蚀。第二,实施人生理想的教育。高校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向学生讲解在实现人生理想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挫折,需要正确认知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多重关系,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出努力。第三,进行人生价值和态度的教育。立足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所做出的努力,让学生树立积极和向上的态度。
        4.红色文化增添了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根据研究表明,高校的思想教育与仍然存在着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性支持性并不高,虽然很多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的有限,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往往是形式教育,没有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创新形式,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开阔创新,寻找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真正的知识,红色文化作为中华共产党在革命中创造的特色文化是经历长期的积累战争的实践所证明出的优秀文化,我认为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在于课堂更应该,让学生直观的面对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以及让学生自主的探索革命文献,同时通过革命精神的书籍,以及歌谣影视开创大学思政教育的新课程模式,通过对于影视歌会红色旅游,红色网络,红色主题活动等引入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同时学校可以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用来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路径
        (一)建构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校园实体空间
        红色文化教育的校园实体空间即指高校中可接触的多维存在物,如校园、课堂、宣传栏、图书馆和红色文化类教科书以及相应的专业人员等。构建全方位革命文化育人的思政校园实体空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红色文化真正渗透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动
        高效课堂荏苒是私人教育的主要根据地,针对于学生不愿意学习思政教育,对于思政教育课堂时,思想分散的缺点,我认为,高校应该对于思政系列的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开展红色文化的活动教学,红色文化的教育,不仅仅要形式进入思政课堂,更要从精神的角度融入思政教育的课堂,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结构。教师可以将红色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配合教学情境讲述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类节目,将红色文化慢慢渗透,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把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理解引导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心真实感受,最后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红色文化价值观,这正是高校思政教育所渗透红色文化资源所必须参考的因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路径,在课堂之上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向学生们展现红色文化,让学生自主的对红色文化产生正面的理解和认识行为。
        2.红色文化近距离接触组织生活建设
        高校大学生往往是已经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针对文化、政策上往往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待新事物、新文化的学习也有着很高的学习能力。所以高校教师和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红色文化成立学习小组。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从深刻意义上领悟红色文化。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精神信仰。
        3.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在高校的课堂中,由于专业课占据时间较长,导致学习红色文化的时间有限。但是红色文化中囊括的内容多种多样。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交流过快。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需要接受样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此外,校园可以通过不同的节日制定出相应的活动,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校园校刊使得校园针对红色文化内容填充上具有优势。同时通过书画、广告语、指示牌进入校园,在增加美观的同时也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底蕴,营造全方位文化育人的校园实体空间。这一辅助路径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由学生自学、积极探讨、共同研究、深刻体验,以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知,让红色文化能够在高校校园掀起广泛探讨和学习的热潮,让红色基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
        (二)建构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网络虚拟空间
        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空间即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的网络虚拟空间。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今天,尤其是在手机信息爆炸化的今天,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第二空间。对此,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应与时俱进构建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网络虚拟空间。
        1.可以为学生打造信息化网络互动课堂
        既可以在实体课堂中通过网络采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方式以增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了解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创建校园网红色文化课堂平台给予其学习时间、地点的自由性。
        2.搭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自媒体平台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人人熟知并使用的现状,高校可借助这些自媒体软件平台打造红色文化的网络体系,随时随地、不受空间限制且在第一时间传播红色文化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3.丰富校园网络平台红色文化资源
        结合大学生特点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价值标准、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科学选择,如可将经典红色文化书籍、能体现红色文化的电影放到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实现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切实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气质。
        四、结论
        红色文化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遗传在民族基因中的红色情结。传统的思政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思想教育需求,而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宝贵的资源,培育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也能提高思政教育现实性,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扩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本文认为高校要想让红色文化积极助力思政教育,应该从校园实体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同时入手,双管齐下,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拓宽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思政教育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敬岩.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5).
[2]卫晓溪,杨婉玲.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3).
作者简介:
张昕钰,女,1994年生,河北沧州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