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敏 崔乔乔
(淇县人民医院;河南淇县456750)
摘要:目的:分析四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药学。方法:应用医学研究对比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以来收治的2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依照抗生素使用类型不同,随机分为Beta内酰胺类头孢呋辛组(A组)、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组(B组)、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组(C组)、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组(D组),临床对比勘验四组药学统计结果。结果: A组比之B组、C组、D组在药品不良反应率上较低密,且在使用频次上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eta内酰胺类头孢呋辛组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具有更高的使用频次,且经药学监护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极低的副反应降低效果,值得临床大力实施应用。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是发生于人体吼以下的呼吸道,是一组以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为代表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可由感染、理化、过敏等因素影响,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1]。常规治疗药物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主,但受抗生素种类多样,导致临床疗效不一。基于此,本研究为分析四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药学结果,特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以来收治的2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受试过程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医学研究对比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以来收治的2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对比分析,纳入研究范畴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6 KCDC指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的诊断指南。依照抗生素使用类型不同,随机分为Beta内酰胺类头孢呋辛组(A组)、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组(B组)、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组(C组)、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组(D组)。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0.5-4.5)岁,平均年龄(2.49±0.01)岁,起病时间(1-3)天,平均时间(2±1)天。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年龄、起病原因、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原因、饮食习惯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具体方法
依照抗生素使用类型不同,随机分为Beta内酰胺类头孢呋辛组(A组)、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组(B组)、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组(C组)、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组(D组),临床对比勘验四组药学统计结果。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数据用SAS软件包)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数据均用X2检验,以%表示,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临床用药情况
A组比之B组、C组、D组在药品不良反应率上较低密,且在使用频次上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如表1所示:
.png)
3.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道下部、咽喉部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肺、引起的感染。常见像病以支气管炎、肺炎为主。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如发烧、恶寒、关节疼、肌肉疼、周身乏力,局部症状如咳嗽、咯痰、喘憋[2]。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就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组织(包括肺泡和肺间质)等部位的炎症治疗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以气管支气管炎为例,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药学监测分析中,应明确为急性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衣原体性气管支气管炎者以及伴有免疫功能缺陷或原有呼吸道疾病患者作为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细菌性气管支气管炎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病原菌明确为百日咳杆菌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者选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抗生素疗程7~10d左右;病原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者平均疗程常需2周以上,且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之密切关联……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A组比之B组、C组、D组在药品不良反应率上较低密,且在使用频次上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有效治疗率对比为60%、85%、55%、95%,四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四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中,头孢曲松钠和左氧氟沙星两种药剂的临床药学作用比较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3]。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两种抗生素明显优于阿奇霉素和头孢唑肟钠,可以将治疗效果提升上来,并将性价比优势体现上来,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4]。四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平均费用差异显著P<0.05;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盐酸头孢吡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费用相对较低[5]。
综合来讲,基于下呼吸道感染四大类抗生素使用的药学对比监测分析中,除了对使用频次的重视外,还需着重关注药物药学问题,以提升抗生素在本病治疗中的合理性,以此来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抗生素的种类极多,且对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Beta内酰胺类头孢呋辛注射用头孢呋辛钠750 mg/次,每日3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较严重的感染剂量加倍。必要时,肌注或静注的频度可增至每6小时一次,总量可达3-6 g/日。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前提下,对治疗频次、治疗成本及其药学原理和质量控制的研究,是强化临床用药合理性,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减少药物副反应的有效手段。常规来讲,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原因之一是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环而使抗生素失活的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be-ta-lactamases,MBLs),其活性可被离子螯合物EDTA、菲咯啉以及巯基化合物所抑制,但不被克拉维酸、舒巴坦等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新德里β-内酰胺酶(NDM-1)与VIM-1,VIM-2序列相似度最高(氨基酸一致性为32%)而再次被广泛关注,并在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中,以其优于其他类型的抗生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价值。
综上所述,Beta内酰胺类头孢呋辛组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具有更高的使用频次,且经药学监护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极低的副反应降低效果,值得临床大力实施应用。
【参考文献】
[1]温少莲.四种抗生素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及临床药学分析[J].健康之友,2020,(3):283
[2]吴凡.浅析下呼吸道感染应用四种抗生素治疗的临床药学作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3):131
[3]张钦.下呼吸道感染应用四种抗生素治疗的临床药学作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0):27
[4]汪月俊.下呼吸道感染采用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效果及药学分析[J].健康之友,2020,(3):239
[5]高东梅.使用四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研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