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4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月7期   作者:陈军
[导读] 评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体会。


陈军
(宝应县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800)
【摘要】目的:评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诊的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使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4例/组,对照组接受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接受切开置管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肺复张时间(1.79±0.64)天小于对照组(3.05±1.33)天、带管时间(3.51±0.85)天小于对照组(5.26±1.25)天、术后住院时间(5.56±1.36)天小于对照组(6.59±1.84)天,(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负压吸引辅助0.00%小于对照组37.50%,观察组止痛剂使用率33.33%高于对照组4.17%,观察组的皮下气肿发生率4.17%小于对照组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腹膜反应、复张性腹水肿和3个月内复发率小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切开置管引流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效果

   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中主要分为原发性气胸、继发性气胸两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外周小气道阻塞,气胸是机体胸腔膜内存在气体储存,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发病较为硬隐蔽,不容易被患者发现,但是疾病一旦患病其进展较为迅速,所以若出现漏诊,危险性极大,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2]。为了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本次研究纳入我院接诊的48例患者开展调研。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我院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48例纳入研究,患者入组时间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抽签法下分为2组,对照组行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接受切开置管引流治疗,每小组各为24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的年龄介于60岁至81岁,年龄均值(69.64±6.33)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的年龄介于61岁至82岁,年龄均值(69.66±6.51)岁。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资料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3]:(1)患者均为初次发病者;(2)患者有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3)患者存在明显的胸腔闭式引流指征者;(4)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肺结核患者;(2)精神类疾病患者;(3)呼吸功能不全患者;(4)癌症患者。
1.2 方法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置管,为患者采用利多卡因2%浸润麻醉。
   对照组行穿刺置管治疗,穿刺针沿肋骨上缘垂直插入带芯注射器,抽出气体证实进入胸膜腔,用手固定针头,然后沿注射器末端的芯孔放置J型导丝,抽出针头,皮肤扩张,沿导丝放置人猪尾导管(单腔8f,河南拓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度10~15cm。胸腔引流瓶通过配套管连接,最后用静电插管夹和胶片固定[4]。
   观察组接受切开置管引流治疗,切开导管组:沿肋间线切开皮肤1.0~1.5 cm,胸壁肌层钝性分离,胸管(24fr,中国台湾太平洋医药有限公司。将引流管直立插入第三肋上缘的胸腔,取出针芯,将引流管与胸腔引流瓶连接,要求患者咳嗽,观察水封瓶内气泡,调整引流管深度至8~12厘米,用丝线缝合切口两端,固定引流管[5]。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肺复张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2)观察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负压吸引辅助、止痛剂使用、皮下气肿、腹膜反应、复张性肺水肿和3个月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肺复张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组间差异性采用t检验。使用(%)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肺复张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的肺复张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如表格1所示),两组相比较具有显著较大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来不断提升,疾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自发性气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外部干扰导致肺大泡破裂所致。鉴于此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气胸患者进行强化治疗非常重要[6]。肺气肿患者在肺循环中断时会出现退行性变,而当呼吸道感染或咳嗽太厉害时,肺大泡会破裂,最终形成气胸。事实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并不完整,因此在发生联合气胸后,通气和通气功能下降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极少量的气体,也会对肺部造成压力,导致呼吸困难,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危及生命。切开置管引流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与穿刺置管治疗相比,切开置管引流治疗的治愈率高,复发时间短,插管时间短,皮下气肿并发症发生率低。猪尾管的直径和硬度较小,侧壁孔较小,排气管不足以快速排气,当患者咳嗽或憋气时胸膜腔内压力增大,部分气体通过皮下排气管的缝隙进入皮下。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肺复张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负压吸引辅助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止痛剂使用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皮下气肿发生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切开置管引流治疗可以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改善患者脾气下其中发生率,值得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大伟,邓凡新,杨坡, 等.切开置管引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中的临床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12):1802-1804.
[2]刘述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50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8):74-75.
[3]赵志国.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6):26-27.
[4]黄佐才,徐招柱,刘德忠,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在急诊科的诊断处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6):125-126.
[5]王文娟,黄志东,李贵宇,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建立[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3):2128-2132.
[6]王贵花.噻托溴铵辅助激素吸入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的肺功能改善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0):3543-3544.
[7]梁林,傅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局限性气胸46例误诊分析[J].系统医学,2019,4(10):71-72,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