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冠心病专科护理的影响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月7期   作者: 潘振香
[导读]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冠心病专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

                        
                              潘振香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冠心病专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并纳入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结果  干预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护理满意度评分(89.5±5.21)分对比常规组患者不良事发生率37.50%、护理满意度评分(70.72±3.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冠心病专科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效果
     冠心病分高发阶段为中老年人群[1],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且因老年人存在特殊的心理与生理,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与疾病,会对患者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加强对某些重要环节的管理和防范,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有助于减少护理人员对风险的恐惧及忧虑,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本次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冠心病专科护理中的影响效果分析。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纳入的80例冠心病患者经常规护理与干预组护理之后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于我科的80例冠心病患者,以管理方法不同作为分组模式,将40例患者纳入常规组,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28例,年龄最大77,年龄最小41岁,中位年龄数值为(56.26±2.18)岁,病程最长31年,病程最短1年,中位病程数值(11.36±0.45)年;将40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最大78,年龄最小41岁,中位年龄数值为(56.34±2.25)岁,病程最长30年,病程最短1年,中位病程数值(11.45±0.29)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常规管理应用于常规组,实施生命体征监测、卫生管理、病情观察、早晚巡视等。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干预组:包括:①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使每位护理人员能够明白自身职责,做到对工作负责,对患者负责。根据冠心病的特点,建立患者各项安全评估报告制度、仪器使用规范、床旁交接班制度等。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依据每月工作计划护士长制定的每周以及每天的护理项目。由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检查,及反馈检查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②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能力,中老年是主要发病人群,且机体及器官功能出现退化,同时机体反应及免疫力都比较低,十分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具有不典型、多样性的特征,进而提升诊断难度,所以要尽早鉴别突发性心脏骤停、心功能衰退、心率失衡等情况,避免耽误最佳救治时机[2]。加强病房巡视,认真评估,对高危人群加强巡视做好健康教育及交接班。③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至少两种以上身份识别方法,将腕带用于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和、昏迷的重症患者中。为了降低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入院评估分数>5分床头给予风险指示牌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防范措施。

④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依据医院科室的特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制定分层次培训方案,提升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每月定期开展安全讨论会,晨交班以及教学查房等模式来评估风险,提升护理人员评估护理风险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3]。⑤护理风险发生后的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是避免风险发生的关键。如出现风险,需依据合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害。科内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讨论及总结风险事件,依据合理措施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此外依据风险事件处理结果,对当事人进行叩痛警告、批评教育等相关处理[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不满意为低于60分,一般满意为61~70分,满意为71~80分,非常满意为超过9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形式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是计数资料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比较干预组与常规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应计算值
  通过对比发现,干预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应计算值12.50%显著低于常规组不反应计算值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p=0.01)。
2.2  两组冠心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
  数据统计研究显示,干预组冠心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89.5±5.21)分,常规组冠心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70.72±3.64)分,相差18.78分(95%CI=16.78, 2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8,P=0.000 p<0.05)。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疾病人群越来越庞大,而随之引发的各类型并发症也会逐渐上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临床护理冠心病患者中仍不能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也不能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显著的降低,护理满意度就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要顺应护理发展的需要,找寻风险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及时处理[6]。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患者都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处理护理风险事件,能够对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管理,有效且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了护患纠纷发生率,也大大提高了护理整体质量[7]。护理风险管理是需要持续且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有效管理措施[8]。
  本次数据研究显示,干预组冠心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89.5±5.21)分高于常规组冠心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70.72±3.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8,P=0.000 <0.05)。干预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应计算值12.50%显著低于常规组不良反应计算值37.50%。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冠心病专科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1] 杜春萍.探究风险管理应用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66-267.
[2] 武翠翠。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4):102-103.
[3] 李芳华。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3):168-170.
[4] 红格尔.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病房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4):355-356.
[5] 叶丽掀.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5):95-96.
[6] 王波,杨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2):236-237.
[7] 卢美萍,梁冬英,陈爱良,等.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3):68-71
[8] 苗洁.分析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0):16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