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月7期   作者: 杨丹
[导读] 对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进行分析

 杨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原八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 对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44例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CT以及MRI诊断,对其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经CT影像学检查,在实性肿块型患者中,60.00%患者的病灶处存在出血征象,40.00%患者的病灶处存在斑片状钙化的相关征象,囊实性肿块型患者可见多发坏死囊变的情况,所有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其病灶内存在管道强化的相关血管影;MRI影像学特征显示,实性肿块型患者,其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T2FLAIR为稍高信号,患者病灶内存在钙化和出血的情况;囊实性肿块,其信号比较混杂,在实性部位,T2WI为稍高信号,TIWI为低信号,T2FLAIR为稍高信号,在囊性部位,T2WI为高信号,TIWI为低信号,T2FLAIR为高信号。结论 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接受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对其疾病的确诊,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核磁共振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主要发生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是一种小圆细胞肿瘤,发生率较低,主要产生于原始神经上皮,具有多向性、分化潜能等特点,患者的预后较差[1-2]。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其疾病表现复杂多样,实施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为患者疾病的确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3-4]。本研究主要对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44例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CT以及MRI诊断,对其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
   纳入标准:a: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b:年龄18岁以上;c:自愿配合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a:药物过敏史者;b:资料不全者;c:拒绝配合本研究者。
   50例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中,年龄19岁-54岁,均值(30.25±2.19)岁,病程17d-8个月,均值(2.62±0.85)个月,男23例,女21例。
   1.2 方法
   1.2.1 CT检查,以多层螺旋CT诊断仪实施检查,其电流设置为18mA-300mA,电压设置为120kV,层厚设置为3mm-5mm,重组间隔设置为1mm,重组层厚设置为1mm,实施平扫后,经肘前静脉,进行造影剂的高压推注,造影剂为碘普罗胺注射液,浓度设置为350mgI/ml,剂量为60ml-70ml。
   12.2.2 MRI检查,以MRI扫描仪实施检查,平扫序列设置为,轴位TSET1WI,同时加脂肪抑制位,T1WI参数设置为TE 15ms,TR 380ms;矢状位为TSE T2WI,同时加脂肪抑制位,T2WI参数设置为TE 100ms,TR 2000ms;轴位TSE T2WI,同时加脂肪抑制位,T2WI参数设置为TE 90ms,TR 3000ms。平扫完成后,实施增强扫描,手背进行对比剂(莫迪司钆贝葡胺注射液)的注射,剂量为15ml-20ml。增强扫描为冠状位、矢状位、轴位T1WI,层厚设置为5mm。



   1.3 观察指标
   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经CT、MRI诊断的影像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CT影像学特征
   44例患者中,30例(68.18%)实性肿块型患者[18例(60.00%)患者的病灶处存在出血征象,12例(40.00%)患者的病灶处存在斑片状钙化的相关征象],14例(31.82%)患者为囊实性肿块型,可见多发坏死囊变的情况。所有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其病灶内存在管道强化的相关血管影。
   2.3 MRI影像学特征
   44例患者中,30例(68.18%)实性肿块型,其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T2FLAIR为稍高信号,患者病灶内存在钙化和出血的情况。14例(31.82%)患者为囊实性肿块,其信号比较混杂,在实性部位,T2WI为稍高信号,TIWI为低信号,T2FLAIR为稍高信号,在囊性部位,T2WI为高信号,TIWI为低信号,T2FLAIR为高信号。
   3讨论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主要是由低分化、未分化的相关神经上皮所构成,其恶性程度较高[5]。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的关键,是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但是会受到疾病表现多样、发生率低等因素的影响,而较易出现疾病误诊或漏诊的情况[6]。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影像学的方法对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诊断,其中CT、MRI较为常用。
   本研究中,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经CT影像学检查,在实性肿块型患者中,60.00%患者的病灶处存在出血征象,40.00%患者的病灶处存在斑片状钙化的相关征象,囊实性肿块型患者可见多发坏死囊变的情况,所有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其病灶内存在管道强化的相关血管影;MRI影像学特征显示,实性肿块型患者,其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T2FLAIR为稍高信号,患者病灶内存在钙化和出血的情况;囊实性肿块,其信号比较混杂,在实性部位,T2WI为稍高信号,TIWI为低信号,T2FLAIR为稍高信号,在囊性部位,T2WI为高信号,TIWI为低信号,T2FLAIR为高信号。表明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疾病诊断中应用,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虽然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疾病的发生,不存在规律性的特点,但是其主要出于幕上,且可根据影像学特征,将疾病分为囊实性肿块以及实性肿块。对于囊实性肿块,其主要为多发坏死囊变,而对于实性肿块,则主要为斑片状钙化或出血征象,实性肿块中,T2WI、T2FLAIR为稍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可根据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情况,来指导患者疾病的诊断[7-8]。
   综上所述,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接受CT、MRI检查,可为其疾病的确诊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常晓腾,陈自谦,张俊祥等.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0):4-6,-2.
   [2]陈晓燕.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28):181-183.
   [3]李治黔,李其,成元河等.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4):35-37.
[4]王佳宁,耿左军,殷小平等.成人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及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