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月7期   作者:张雅西 骆慧莎
[导读] 分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


张雅西  骆慧莎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广东江门529051)
【摘要】目的:分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45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化疗,45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地西他滨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克隆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初期临床多表现为贫血、出血,晚期可转变为白血病或骨髓衰竭,甚至转变为低治愈率、高死亡率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及环境的恶化,该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展,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多采取传统联合疗法(阿糖胞苷+三尖杉酯碱),但该法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为分析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90例患者展开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
  组45例。观察组:21例女性,24例男性,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3.31±3.25)岁;对照组:22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2.94±4.32)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对比。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②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③无既往精神病史、认知功能障碍等。
  排除标准:①肺部严重感染者;②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④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⑤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联合疗法,阿糖胞苷 100~200mg/d,连用 5d;三尖杉酯碱2~4mg/d,持续使用 5~7d。观察组:给予地西他滨治疗,静脉滴注 20mg/(m2·次),滴注时间小于1h,连续使用5天。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治疗中,若外周白细胞降低到4×109/L 以下,给予 G-CSF。两组患者均接受护胃、止吐、保肝等治疗。
1.4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评估不良反应。
1.5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造血干细胞小于5%,血细胞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造血干细胞比治疗前至少降低一半;无效:临床症状变化无变化。以显效与有效为总有效
1.6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临床疗效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其中1例骨髓抑制,1例发热,2例恶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9%,其中3例骨髓抑制,2例感染,2例发热,2例恶心,3例肝肾功能异常。两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由于骨髓造血细胞无效造血或异常增生引起的。单系或多系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形态异常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可以是中度贫血,也可能表现出白血病的临床症状,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目前临床上一致主张对该病实施危险分层治疗,以达到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病程的目的[1]。
  资料显示,大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不明确,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副作用大[2]。联合化疗法(阿糖胞苷+三尖杉酯碱)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疗效方面,联合疗法能弥补许多化疗药物的不足,通过消除病变细胞来改善临床症状,但此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6.09%,副作用较大。而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化学结构为脱氧胞苷类似物,在5 位嘧啶环上进行作用,可形成一种特异 DNA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同时可逆转 DNA 甲基化过程,从而激活失活抑癌基因[3]。此外,地西他滨的低浓度去甲基化和高浓度细胞毒作用的双重作用也适用于抗肿瘤治疗。地西他滨起初应用于抗肿瘤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可延长生存时间,但大剂量时会导致肿瘤抑制等不良反应,后来有学者指出这一药物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副作用较小。这一推断与本研究的结果: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作用(总有效率93.33%)及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8.89%),相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在不良反应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可见地西他滨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在治疗中,在选取样本时,存在一定的偏倚性,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展开大范围临床研究,获取更全面的结果。另外,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因此没有比较患者的生存情况,后期可延长随访时间,了解地西他滨是否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综上所述,相比较与传统联合疗法,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化泉, 邵宗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去甲基化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15, 42(018):895-899.
[2]石瑞平. 地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 2019, 016(003):136-137.
[3]杨雪良,吴亚妹,曹永彬,等地地西他滨联合 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杂志,2015,23(4):1056-1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