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庆英
(连云港市灌云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江苏连云港2222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复方制剂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方法: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名肝胆湿热型胁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间的差异分为常规、联合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为96.55%远高于常规组75.86%,其临床治疗机房也要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复方制剂联合中药灌肠的方法进行肝胆湿热型胁痛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治疗效率,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中药灌肠;肝胆湿热型胁痛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急性胆囊炎迁延、化学刺激、结石、慢性感染等所致,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长期发展下去,极易导致胆囊功能发生障碍或者紊乱,严重的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具有发病急、易迁延的特性,因此具有治疗难度,常规的西药治疗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临床近年来也尝试选择一些中药制剂来进行治疗,期待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1]。基于此,本文将探究中药复方制剂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选择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名肝胆湿热型胁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联合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中药复方制剂进行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添加中药灌肠进行治疗。常规组男女病患比例为18:11,年龄区间为22~51岁,平均年龄为(36.45±5.12)岁,病程区间为2-10天,平均为(3.77±1.21)天;联合组男女病患比例为17:12,年龄区间为25~50岁,平均年龄为(37.56±5.22)岁,病程区间为3-8天,平均为(3.05±1.11)天,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院内诊断符合确诊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配合并签署了相关协议;③患者不具有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恶性肿瘤疾病。
1.2方法
在治疗前统一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其说明服药期间的一些配合、注意事项,如忌烟忌酒、多食优质蛋白等。接下来对于常规组患者口服茵陈五物汤,茵陈20g、鸡骨草15g、金钱草15g、郁金15g、鸡内金15g;治疗1周一疗程,持续2周。
对于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中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液大黄10g;虎杖10g;白及10g;败酱草20g;厚朴10g;药材先用冷水浸泡30min,接下来倒去150mL,另加同量的水进行煎煮取汁100mL。灌肠方法:在灌肠治疗前嘱咐患者要排空大小便,然后取右侧卧位,放松身体,医护人员取100mL加中药灌肠液挂置在输液架上,接入输液器及一次性肛管,先用石蜡进行润滑,然后缓慢灌送至肠腔12-15cm,灌送时注意力度,避免造成损伤,如果患者出现便意,要协助其进行放松,抬高臀部。灌肠完毕后,嘱咐患者平卧一段时间,增加药物吸收能力,每晚灌肠1次,1周为1疗程,持续2周[2]。
1.3观察指标
1.3.1治有效率:依照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治疗后其中痊愈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其功能各项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全部消除,彩超检查显示胆囊基本恢复正常,即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以一定改善,彩超检查显示胆囊基本恢复正常,即为有效。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显效与有效的总和×100%,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1.3.2 通过症状量化评分表,对A组和B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理想。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X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为96.55%远高于常规组75.86%,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png)
3讨论
慢性胆囊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腻、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疽。体格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Murphy征可呈阳性。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如显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口服胆囊造影表现为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减低。如双剂量法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中医治疗本病病位为肝胆、脾胃、肾,而病理因素是湿、热、气滞、血瘀、气虚、毒盛。慢性胆囊炎由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一,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应分标本虚实[4-5]。
本次研究表明,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均要优于常规组,其治疗效果更好,原因分析如下。中医上认为肝胆湿热型胁痛与患者身体气血不通、肝气郁结、胆汁难以外泄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清热祛毒为主,选择茵陈等药材,帮助患者清除体内邪火,益气健脾,起到调理血脉的作用[6-7]。本次研究中除了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外,还添加了中药灌肠治疗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刺激肠壁吸收能力,通过直肠给药,不经过肝脏系统就能发挥一定药效,相应减轻了肝脏系统负担,起到了较好的治疗辅助效果[8-9]。
总而言之,通过对肝胆湿热型胁痛患者采用中药复方制剂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改善其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华.加味茵陈蒿汤联合不同剂量大黄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4):2026-2027.
[2]张晓霞,毕斗星,彭粉花.自拟祛湿泻热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08):1468-1470.
[3]颜杨.中药直肠滴入结合药物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08):131-133.
[4]谢清连.肝胆湿热型胁痛护理中辨证饮食护理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113.
[5]郑晓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0.
[6]魏素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肝胆湿热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64-65.
[7]康庆伟,阎姝.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4):473-475.
[8]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Ⅰ-ⅩⅥ.
[9]梁颂名.中药方剂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