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6232319900101XXXX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由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很容易造成矿产资源成矿带矿石性质的变化。因此,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考虑到绝大部分岩土工程发生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并且通常与岩脉及其它金属矿镶嵌在一起,必须通过先进的勘查技术,结合以往勘查、科研及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工作区地质特征。本文选择岩土工程开展的工作区属于复杂地形地势,在岩土工程项目成立初期就会面临间距的勘察任务,对于工作区地形地貌特征的勘查是一切工作实施的基础。本文为增强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有效性,确定岩土工程的勘察要点,分别为 :勘察点间距以及勘测点深度,致力于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精准度,为岩土工程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质复杂构造条件 岩土工程勘察 设计方案 研究
1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研究
1.1 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点间距
岩土工程勘察时,若面临复杂地质条件必须加密勘察点。首先,在每个岩土工程工作区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是原位测试数据不能少于6组,排除取样的偶然性。勘探点可以按照岩土工程建筑物周边线以及角点布置。由于复杂地质条件会对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产生影响,当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必须在原有两个勘探点中间增加一个勘察点,查明地质信息具体变化,此时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在设置勘察点时可以结合勘探手段,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以及残积土地区,还需布置适量探井。对于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岩土工程勘察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勘探点不能少于4个 ;而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察点可适当减少,但必须保证每栋建筑物至少有1个勘察点。一般情况下,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间距大约在15m至30m。
1.2 修正岩土工程勘测点深度
勘测点钻孔可以分为普通钻孔以及技术性钻孔,技术性钻孔的深度一定要比普通钻孔要深。结合当地复杂地质条件,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不能用管桩,其余地方全部用冲孔桩。大体确定基础勘测形式后,可以根据岩土工程工作区临近地块的地层情况,将两项数据相结合,得出一个初勘的深度。对于岩土工程中的高层建筑以及需要变形计算的地基,勘测点的深度必须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这就意味着,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也需要达到基底下0.5倍~1.0倍的基础宽度,才能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根据初勘深度进行打孔试验,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从而了解那块地的地层情况。
1.3 完成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设计
最后根据补孔的规律,修正勘测点深度。在实际操作情况下,初勘深度会要求钻进到某一个土层,然后再加3倍~5倍的桩径。在岩层钻探技术操作中,主要应用技术为回转钻进、全部采芯以及泥浆护壁操作办法,并充分观察与描述工作区土层之中的宏观特点,详细记录工作区土层在水平以及垂直角度上产生的变化情况,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勘查。因此,勘测点深度不能在一开始就将所有的控制性综上所述孔钻到一个既定的数值,这个数值一定是不准确的。综上所述,设计勘察方案勘测点深度应在初勘深度再加3倍~5倍的桩径,才能达到精准勘查的目的。基于对以上两个关键参数的精准设置,进行勘查工作即可完成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设计。
2 仿真实验
2.1 实验准备
本文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设计勘查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内容针对勘察精度进行。首先采用传统的勘查方案进行实验,再采用文章设计的勘查方案实施同样操作步骤,设置传统的勘查方案为对照组。将实验次数设为7次,分别使用两种勘查方案进行对比实验。
2.2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根据上述设计的仿真实验,记录7组实验数据,将两种勘查方案下的勘察精度进行对比。为了更直观的体现出两种勘察精度之间的差异性,本文特将仿真实验结果绘制为曲线图,如下图1所示。
.png)
图1 勘察精度对比图
通过图1可得出如下的结论,本文设计勘查方案勘察精度远高于实验对照组,设计的勘查方案勘查能力更强,可以实现对岩土工程有效勘查。通过仿真验证结果,证明所设计的勘查方案其各项功能均可以满足设计总体要求,可以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方面。
3 结语
随着岩土工程勘察愈发的受到重视,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勘察方案分析深度也随之增加。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各地大部分施工现场都掀起了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设计热潮。虽然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方案仍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但是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朝着云平台、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综合分析。本文唯一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成果进行深入研究,相信这一点,有理由成为岩土工程勘察方案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彭岩岩,刘宇航,王天佐,杜伟,郑质彬.数值模拟实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8,38(002):039-044.
[2] 孔宪京,陈楷,邹德高,刘锁,余翔.一种高效的FE-PSBFE耦合方法及在岩土工程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J].工程力学,2018,35(006):0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