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 安徽宣城 242000
摘要: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是宣州区唯一的国有林场,全场辖5个分场,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66441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99%,承担了宣州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随着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流通领域的日益活跃,一些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传播蔓延的危险性增大,越来越成为林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宣州区宛陵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防控、分类施策、依法监管”的原则,明确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基础地位,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本研究对宛陵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工作具有直接应用价值。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
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也是宣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宣州区自完成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任务以来,通过实施了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一系列林业工程,全区森林资源不断增加。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的主要灾害,是林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工作已成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宣州区宛陵林场作为全区唯一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丰富,承担了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随着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流通领域的日益活跃,使一些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传播蔓延的危险性增大。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的主要灾害,是林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已成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基本情况
1.1 森林资源和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宣州区宛陵林场地处皖东南,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资源相当丰富。全场辖5个分场,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664411.1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99%。林木主要树种为松树、竹类、经济林、绿化苗木,松林面积0.6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58%,蓄积约49.2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量的74%,主要分布在夏渡、麻姑山、杨林分场。竹林面积0.1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84%,主要分布在青隐山、高立洪、麻姑山分场。
宣州区宛陵林场是我区林业有害生物多发区域之一。近三年以来,每年发生林业有害生物0.3万公顷左右,约占有林地面积的27.2%。可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就有十余种,主要有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褐天牛、竹螟及经济林病虫害等,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每年造成数百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对全场松林资源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松毛虫是宛陵林场的常发性森林害虫,发生历史长,呈周期性大发生,危害范围广,遍布所有的松林区,近三年间共发生0.8万公顷,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
1.2 基础条件
经多年努力,宣州区宛陵林场已初步建成了总场、分场、管护站、护林员四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网络体系,承担着全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和防治工作任务。
1.3 人员队伍
全场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人员共有60人,专职监测员12人,兼职测报人员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0%以上,半数发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且多数较为年轻、素质较高。每年均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防治业务知识培训。
2 技术方案
坚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性、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监测网络,达到所有林区监测全覆盖。完善现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办法,提高监测技术含量,应用现有成熟的监测手段,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加强测报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测报队伍。
2.1 重点监测对象和布局
根据宛陵林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特点,确定的重点监测与治理的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材线虫病;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松褐天牛、竹织叶野螟、竹缕舟蛾、重点经济林和绿化苗木病虫种类,监测区域涉及全场。
监测布局以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区、重点生态区、森林公园、和重要交通沿线、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域为主,建立监测预警点,并要兼顾面上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防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适应当前林业发展需求的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防体系,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及时、有效监测,为防灾控灾提供科学依据,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2.2 重点工作
2.2.1 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完善四级监测网络,在监测人员、监测设施方面加以完善提高,主要加强管护站的监测建设,保证及时准确取得第一手监测信息。
2.2.2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
一要做好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各管护站主要负责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分场负责核查、汇总。
二要做好突发性和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上报。新发生的危险性和发生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必须在3日内上报。
三要强化调查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结合目标绩效考核工作,在年内和年终对各分场上报数据进行考核。
2.2.3 提升监测新技术运用能力
结合宣州区林检项目的实施,开展航天遥感技术监测林业有害生物早期灾害点,从宏观上把握发生情况。通过学习、引进先进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预报的准确性。
2.3 设施设备
目前主要具备的设施设备有:GPS、监测工具箱、诱捕器、望远镜等。
2.4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类型
2.4.1 踏查
一般面上的监测调查采用线路踏查的调查方法。是根据监测区域内的病虫害的历史发生情况,事先设定对该区域进行调查的行走路线,并能充分反映调查区域情况。当发现有病虫害发生时,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林型,设立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
2.4.2 详查
按照宛陵林场现有森林资源、树种、面积、分布等,结合历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资料在全场设置63个固定样地。
固定样地具体分布:马尾松毛虫19个样地,主要分布在麻姑山分场6个、夏渡分场6个、杨林分场5个、高立洪分场1个、青隐山分场1个;
思茅松毛虫16个样地,分布于杨林林场5个、夏渡分场5个、麻姑山分场3个、高立洪分场2个、青隐山分场1个;
松材线虫病(含松褐天牛)17个样地,分布于麻姑山分场5个、夏渡分场5个、杨林分场4个、高立洪分场2个、青隐山分场1个;
竹织叶野螟6个样地,分布于青隐山分场4个、高立洪分场1个、夏渡分场1个;
绿化大苗(包括美国白蛾监测)5个,分布于麻姑山分场1个、青隐山分场1个、高立洪分场1个、夏渡分场1个、杨林分场1个。
固定样地调查的有害生物信息主要有:有害生物种类、寄主种类、发生范围、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危害程度和相关立地条件、气象因子、天敌等信息。根据上述信息,结合历史发生情况,预测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
2.4.3 灯诱、信息素诱集调查
灯诱主要针对鳞翅目昆虫:如松毛虫、竹螟等,在成虫期进行,选择有寄主植物分布、视野开阔的高地,设置诱虫灯,每天早上需观察一次头天夜间的诱捕结果,根据诱捕成虫数量、雌雄比、成虫出现始见期、终止期等情况,对幼虫危害进行预测,并且起到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的作用。
信息素诱集主要针对松毛虫和美国白蛾进行监测。每年在成虫出现前确定诱捕点,诱捕器要放置在人为干预少的地方,要远离公路和灯源。调查人员需每周调查并清空诱捕到的成虫。诱捕结束后对林分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建立诱捕量与发生量之间的关系,最终起到对诱捕对象的准确监测预报作用。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领导
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重视,将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列入分场领导任期目标责任状,确定分场主要负责人为测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场长具体抓监测工作。确定专人从事监测预报工作,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3.2 协调保障
利用宛陵林场对森林资源管护人员的管理,明确管护员的监测职责,健全工作机制,确保监测工作落实到山头地块,努力做到块块林地有人管、件件灾情有人报。
做好与防火监控设施项目的对接,在重点松林区联合建设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
3.3 培训
积极开展监测预报技术培训工作。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专兼职人员具备一定林业有害生物方面的专业知识、电脑知识、数学分析等。要做好监测工作,除了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并参加各级林业部门组织的监测预报培训,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聘请系统内专业人士,与林业专业院校专家合作开展培训,并注重贴近生产需求的现场培训,进行现场讲解、操作,使测报人员更好地掌握监测预报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玉双 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森林病虫 2007(1)41-42
[2] 王红英 浅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种子科技 2020(10)68-68
[3] 范钟玖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农业与技术2018(12)169-170
陈三德,男,1972年9月出生,学历大专,现有职称中级职称;研究的方向为林业
附件1
宣州区宛陵林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时间表
.png)
附件2:
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测报对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