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智立
[导读] 摘要:自本世纪以来,国内经济整体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已步入中后程。
        北京广远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朝阳  100124
        摘要:自本世纪以来,国内经济整体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已步入中后程。然而,随着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强,其人口增长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诱发的空间资源压力,部分大中型城市逐步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有效的整合了城市中的资源特色,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本文章主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相关问题。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空间设计
        引言
        就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建筑公共空间来说,因其整体的设计水准不高,致使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限制公共空间有效发挥的问题。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逐步提升其资源实际利用效率,早日达成整体效益最大这一远大目标。
        1、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今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但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晚。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发达国家就已进入地铁建设高峰阶段,反观国内,1969年才建成首条地铁线路,该线路位于首都北京,到上世纪末,天津、深圳、上海以及广州等部分大城市开始发展地铁交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开始高速发展,全国进入了轨道交通的快速增长期。截至2017年中国有37个城市有地铁,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成都、武汉、上海、西安、南京以及深圳等。而北京地铁单车运行及满载率位列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范围和运营里程迅猛增加,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促进城市空间及结构优化,给城市交通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提供矛盾缓和与化解空间,但是,其也会为城市后期稳步发展制造新难题。最主要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1 许多城市发展模式不合理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就目前而言,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不论是人口含有量超千万的大都市,还是普通大城市,皆对其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与欲望。但是,国内部分城市尚未客观剖析城市发展目标以及轨道交通自身定位,不以自身经济实力与城市稳步发展为参考,盲从现象严重,盲目引入具备造价高以及运量大特征的地下铁路(如图一所示),严重忽视轻轨与有轨电车自身集中优势,例如造价低、总体性价比高等,将城市轨道交通拒之门外,在浪费城市财政投资的同时,为线路运营制造沉重经济压力。
       
        图一 地铁
        1.2 不能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空间资源
        多年以来,城市交通规划的项目制定、方案设计和评估机制都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单一目标,未在城市交通规划时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实际需求,造成城市规划同城市交通规划间严重脱节、缺乏衔接,严重忽略轨道交通同城市发展间的密切联系。就城市轨道当前发展而言,多数交通站点都属于单独设置,以人行道为依托建造出、入口,尚未与其余城市公共建筑及空间结合起来,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二者相互割裂。一方面没有有效利用与发挥城市现有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也未形成地下、地面以及空中三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
        1.3 交通站点功能单一
        功能单一为多数轨道交通站点共同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原因在于其在规划与建设时,只单方面考虑换乘与交通运输要求,极少数站点选择了交通+商业这种开发模式,而且其商业功能与规模都较小。当前,轨道交通站点基本要求是具备疏导性、可达性以及互通性。除此之外,还要吸引人流,满足市民对站区的生活与功能需求。与此同时,多功能区域属于推动区域繁荣的基础与前提,不管是商业、居住,还是办公、休闲,对用户来说,全部功能都要互补。
        2、对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需求的分析
        为合理提高城市发展的集约化程度,满足复合化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合理设计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是很必要的环节。复合型集约化空间属于城市活动举办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受公共空间自身性质影响,建筑内部空间实际功能也会出现较大幅度变化。
        2.1 催化建筑整体空间活力
        就独立性、封闭性特征明显的建筑空间而言,其自身功能也会处于封闭状态。但是,在一体化建筑以及公共空间当中,各单独的系统除具有自我独立性之外,系统间还会加入新的关联元素。空间功能与结构通过复合与渗透,显著的提高了整体的集约化功能,为市民日常工作及生活创造便利。在此类空间系统当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交往也会明显增加,有效带动起整个建筑空间的活力。
        2.2 整合建筑单元空间功能
        建筑公共空间选择一体化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整合轨道交通自身功能空间,还可以对周边建筑功能空间做出思考,进而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直接形成一个关联整体。也正因如此,其中任一局部的功能都将影响到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因此,有关部门要注意,不管选择哪种模式对二者进行整合,都要确保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合力搭建新型城市空间体系。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其自身属性展示城市公共空间,自觉肩负部分城市空间活动功能,注意其弹性变化及需求。
        2.3 转换人流、缓冲空间
        一体化公共空间其自身基础属性为交通,而且各空间整合也要通过交通来实现,对于人流汇聚与输送来说,该活动存在空间交换性。受此种特性驱使,就轨道交通建筑而言,其一体化空间整体复杂程度必须逐步提升,进而有效刺激周边各公共空间积极互联互动。除此以外,对公共空间来说,人流汇聚会以空间功能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各空间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流缓冲功能。
        3、对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功能以及目前建设现状的问题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造成发展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的,但主要与人们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思想认识不足有关。正是由于在规划方面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所以才造成尚未有序、高效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城市现有空间资源。有关部门要想科学处理现存多类弊端,就要基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设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三方面有机结合展开研究。对轨道交通建筑来说,选择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思维,摈弃传统、陈旧理念,以当今时弊为基础,属于联系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桥梁。
        3.1 动态的思想观
        轨道交通建筑当中的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思想,要以密集型与综合型城市系统为基础,基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多个要素做出动态研究。虽然将着眼点放在现在,但更关注历史和未来,通过对历史和未来的分析来把握动态的变化,然后落实到近期规划建设中。因此,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思想更注重在多样化、动态化的发展中营造城市生活,强调多元、高效。
        3.2  整体的思想观
        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及思想将城市视为整体系统,利用整体思想理念,理性、开放看待与评估城市活动组织。在此组织当中,整体与部分关系非比寻常,不是简单的服从关系,而是积极互动关系。就目前来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建筑公共空间必须由之前的孤立闭合系统朝开放系统转型,促成公共空间界限界定及划分困难,引导各空间相互关联、激发,确保各空间逐步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3.3 弹性的思想观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多变,有关部门在轨道交通建筑当中选择与实践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与思想时,必须基于国内市场经济基础,做到与时俱进。就国内当前城市交通规划而言,因为城市空间资源在挖掘与发展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一味选择传统规划模式,会导致规划同实际相背离。因此,我们要求空间设计应该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不确定性的城市发展要求,为城市提供充分的弹性空间。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系统极具生命力与多样性,可以有效适应多类非确定性因素影响。此外,还可以以城市今后空间及交通发展实际需求为基础,弹性的设计能够做出兼容性的调整。
        4、对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的分析
        4.1 建筑和空间
        就空间组织与布局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当中的一体化公共空间组织可以有效的组织和联合起各个独立的建筑功能单位,有效的满足当今紧凑搞笑的城市生活方式。而对于空间形态布局而言,在确保二者相关联系的同时,还要尽量满足各类交通组织实际需求。
        4.1.1 整体式
        强化各建筑单位间的功能渗透及同化作用,逐步提升城市总体密集程度与复合化水平,属于公共空间有效整合的基础目的。就城市轨道交通而言,有关部门在落实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相关任务时,主要复合媒介必须为公共空间,还要高度关注空间功能的多重属性,确保其有效满足市民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需求,促进建筑空间内外部获得有效、合理以及科学利用。当公共空间自身城市功能获得有效、合理发挥之后,就会在延伸建筑自身具备本体功能的同时,有效提升外部空间总体活力,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
        以青岛的地铁2号线来说,作为该城市第二条开通的地铁线路,为有效诠释该地的地域特色及地铁文化,拟定了室内装修、导向标识、机电安装、公共艺术品以及广告设置为一体的新型设计理念。有关专家团队提出,在地铁室内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及装修当中,必须彰显青岛特色,还要利用色彩属性,打造出当代性与唯一性突显的公共空间,逐步提升地铁建筑整体艺术感,实现一站一风景目标(如图儿所示)。
       
        图二 青岛地铁2号线终点站--海游路站公共艺术墙效果图
        4.1.2 叠层式
        人口增长同有限土地资源间的矛盾使的高层建筑备受青睐,使其成为当下我国提升城市集约化及复合化水平的必经之路。在城市轨道交通当中的一体化公共空间构思与设计当中引入叠层式,就是要在垂直角度促成各功能交互及层叠,层叠式空间对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强化建筑公共空间现有一体化水平来说意义非凡。对叠层式空间布局及组织模式来说,先要明确公共空间以及建筑内部功能排列,然后在利用地表空间的同时,加强对地下与空中空间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提升土地实际使用效益,还能确保空间容量获得有效拓展。进而有效解决现有空间资源紧缺以及人口增长引发的绿色、交通堵塞以及人口拥挤等多项问题。
        4.1.3 综合式
        通过上文阐述,将以上两类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能有效处理轨道交通同周边建筑及空间产生的复合化以及密集化缺陷;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解决城市建筑同公共交通空间二者存在的垂直沟通等问题,进而确保空间与土地资源自身潜在价值获得最大程度发挥。
        就上海市下辖的虹桥商务区来说,因为该区域汇集多种交通模式,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相互重叠,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该区的日出行人数最高达500万人次/日。利用一体化公共轨道交通,当前,该区已形成由轨道、静态交通、道路、地面公交以及慢性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管理规划,此系统将构建出全新、便捷以及低碳智能的综合化交通体系。(如图三所示)。
       
        图三 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3条轨道交通线路
        4.2 交通流线
        就交通流线组织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当中的一体化公共空间要想有效发挥交通流线组织相关作用,提升公共建筑空间的实际利用率,有关部门在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城市设计相关规范及标准。
        4.2.1 立体分层
        对交通流线来说,立体分层就是基于交轨公共空间,对车流、人流以及轨道交通等多个交通就实施差异化设计与组织。所以,有关部门在落实设计相关工作时,必须综合考量城市多层资源,对各个城市层面做出分类,逐步建设与完善差异化交通模式,通过竖向步行交通对各层面进行统一,在确保各层相互独立的同时,促进各系统协调运转。
        4.2.2 三维交叠
        交通流线三维交叠是在交通流线的组织立体分层的基础和前提下,各流线相互之间既能够彼此独立,又促进各空间系统相互交叉、重叠。如此一来,每层都可利用三围交叠达到水平转换目标,在垂直方向相互转换。
        5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分析研究的内容,可以确定,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国内各城市都在奋力开展轨道交通建设,然而,就笔者调查发现,空间脱节与整体功能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城市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基于轨道交通建筑组织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活动,这对于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长远作用。并且,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将逐步提升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确保社会经济稳步发展。通过一体化设计理念与思想,城市轨道交通可同城市公共空间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如此一来,交通改革会深入市民日常生活及工作,还能促进轨道交通逐步提升其服务质量,最终成为城市血脉。
        参考文献:
        [1]谢凯旋,侯小涛,孙天轶.轨道交通站建筑一体化设计—— 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为例[J].建筑技艺,2018(10):112-115.
        [2]杨佩云.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 [J].设计,2018(21):111-113.
        [3]李政,王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的导向研究—— 以武汉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10):56-60.
        [4]王成芳,孙一民,张春阳,黄烨劾,李敏稚.基于“节点一场所”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8(10):3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