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基层群众文艺创作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潘伟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安徽省舒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安徽省六安市  2313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群众文化是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基于此,本文就基层群众文艺创作意义、存在的不足着手,并对举措进行初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艺创作;对策
        当前,群众文艺创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是推动文艺事业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强化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精神需求,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现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遇到了发展的阻碍,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立足生活、面向群众,加强文艺创作人才培养和培训,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扶持奖励机制。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促进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一、群众文艺创作重要意义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艺创作者就属于培根铸魂的人。群众文艺创作是广大文艺创作工作者或者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或别人的生活经历所进行的文艺活动形式,它是提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着我们为今天之中国和未来之中国培养和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一部好作品总是经久弥新,经久不衰,影响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加强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的个人思想觉悟、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促进家庭美德、社会文明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文化主管部门、群文工作者要重视基层群文创作,积极组织开展创作活动。[1]
        二、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全国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广为人知。但是目前基层群众文艺创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精品力作缺少,作品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粗制滥造多精益求精少等现象;二是专业人员缺乏,文艺工作者大多身兼数职,匮乏专业的创作人员,尤其是年轻创作者;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政府对群众文化不够重视,只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文化建设,尤其是群众文艺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少,文艺创作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文艺活动开展受限,导致文艺创作滞后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三、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对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记录者;是文艺创作的“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也是消费者。针对基层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为群众用心“送文化”。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基和源头,文艺创作要立足现实生活、立足时代实际、立足人民群众,把握时代的潮流,要深入群众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主题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处,做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声者,做人民幸福生活的见证者[2]。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够与人民产生共鸣,拉近人民群众和党的距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组织国营文艺院团、民营文艺团体及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景区、学校开展文艺演出。

同时,去体验、去挖掘、去记录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和强烈愿望,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突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两大主题,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创作既符合时代特点,又体现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例如在“送戏进万村”活动中,将本土事迹创作成歌曲、小品、庐剧、黄梅戏、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接地气有人气,而且促民风树新风。文化品牌的建设是文化作品获得推广的优良途径,一个好的品牌能够帮助提升文艺作品的知名度,让这些文艺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知悉,所以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3]可以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有内涵的主题文化活动进行展演展示、宣传推介。如举办书法、美术、篆刻、摄影作品展,举办广场舞、原创歌曲大赛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培育人才,为群众精心“种文化”。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和灵魂,激发文艺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要从政府层面上出台政策,激励文艺人才向基层流动,并为基层文艺工作者设置公益事业编制,真正播下文化的种子,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永不走的“文艺创作轻骑兵”。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升文艺工作者原创力,大力推动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基层文艺工作者既不能在故纸堆里找故事,关起门来找灵感,又不能满足于做一台简单的“留声机”和“照相机”,应当既要深入下去调研采风,也要静下心来用精心构思、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去打造、打磨、打推好作品。如《琅琊榜》《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等近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其背后都是群众对高质量作品的肯定。加强文艺创作人才培训力度,尤其是青年文艺创作人才的培育,引领他们走正路、爱文艺、讲责任,培育和提升他们创新创造能力,让全社会文艺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竞相涌动。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与各大艺术高校“联姻”,让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走进文艺名家工作室“拜师学艺”,邀请教授学者给基层文化工作者授课,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外出观摩培训。一些文化主管部门利用文化协管员、文化辅导员、村级文化带头人支持指导乡村自编自导自演“春晚”,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地厂棚开展公益性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都是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的有益探索。
        (三)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投入,为群众真心“兴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资金应当向基层文艺项目倾斜,为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创作提供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参与文艺生产创造,用“真金白银”的好政策助力基层文化繁荣兴盛。[3]以“五个一工程”精品文艺项目申报为载体,不断加大省市县级对文艺项目的资金投入,建议配套奖励资金,出台省市县原创作品奖励办法,表彰奖励文艺创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社团和个人,这些扶持政策应向基层一线倾斜,鼓励支持基层创作者积极申报。各级党委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应当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创作生产的组织引导,鼓励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树立工作高标准,靶向创新,加强对重大主题课题创作的谋篇布局、精心创新能力,瞄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省群星奖等重大奖项进行文艺创作,用敬慕之心去挖掘、传承深厚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艺创作格局,提升文艺作品内涵,创作出更多更好更优的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精品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胡亮.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的几点思考[J].企业文化,2017(9)
        [2]龙军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要把握好“三个度”〔DB/OL〕.共产党员网,2019(3)
        [3]程晓凤.对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的几点思考[J].《神州•下旬刊》2020(4)
        [4]刘子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探索[J].神州民俗,201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