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张楷苑
[导读] 摘要:自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历史发展,可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发展划分为探索、创建、异化、转型和创新等五个阶段。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青岛  266061
        摘要:自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历史发展,可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发展划分为探索、创建、异化、转型和创新等五个阶段。根据所承担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可分为政治仪式、纪念仪式和庆典仪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将呈现出主题设置更加丰富、仪式程序更加规范、传播手段更加先进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历史发展
        (一)革命战争年代———探索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建党初期并没有被明确的提及,但是我们党内一直是非常重视思政工作。在开展党内教育工作中,仪式也一直被运用其中。建党初期的艰辛的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探索阶段。自1921年建立以来,一直到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众多考验,物质的缺乏之下更是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多加关注。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为6名刚刚加入组织的新党员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他们宣誓,并为他们仔细的解释了誓词的含义对其开展入党党性教育。之后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艰巨的抗日救国战争,在这种形式下,中共也认识到组织思想建设必不可少。1938年,中央大规模发展党员,在当时大量新党员进入组织,开展入党宣誓教育仪式便成了使得新党员增强党性教育的重要举措。1939年,陈云同志在谈及发展党员问题时也强调了宣誓仪式的重要,他指出“新党员一定要由上级批准,经过候补期,举行入党转正仪式,宣读誓词。”[1]在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同志等都常参加新进党员的宣誓仪式,多年后那些党员仍可以回忆起宣誓的场景,并对誓词牢记在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改变。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仪式教育不仅限于宣誓,在一些干部军事学校里,各种开学、毕业典礼也被充分运用,以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零星探索,为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员的教育、仪式教育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攒了丰富经验。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创建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内外形势繁杂,中共所面临的任务也是众多且艰巨。在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三座大山依然有残留,国内仪式形态话语权面临威胁,国内外斗争仍然繁多,在此时,中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没有丝毫减弱。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发展的创建的阶段,中共共产党思政工作重视仪式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型的庆典和活动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那天成立,举国同庆的开国大典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要政治仪式。在那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时,在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是中国人民解放后举行的第一次军事盛典。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2]其后,在1950年至1959年,我国连续开展十次国庆阅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不断的环境中,鼓舞了全国人民维护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信心和勇气。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异化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中国共产党日益意识到仪式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仪式的运用也较为广泛,仪式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得到人们的广泛肯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仪式的运用到达了一个巅峰,但是这个巅峰是一个异化的巅峰。在这一时期,政治仪式偏于形式,在此期间,人们生活中政治仪式种类激增,其中一类是政治学习和集会,而另外一类是批判大会。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频繁的政治活动成功的动员起了社会,使得人民有着充足的干劲去劳动,但随着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很多人被贴上阶级敌人的“标签”,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惶惶。而且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这种仪式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甚至渗透到人们的私人生活领域。在这时,人们被迫乃至带着恐惧情绪参加仪式活动时,仪式活动便已异化,不再使得产生群体团结的情绪,起不到应有的正向作用,这一时期政治仪式已只是一种形式。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转型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经济增长迅速,社会经济也开始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多样,独立性和差异性都有所增强。并且由于开放,西方文化也对我国有着很大影响,我们的仪式也在不断在开发进步。。从1983年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国旗教育的指示下达,天安门的升旗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向仪式化,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同降落,代表了“祖国与日月同辉”。这段时间我做综合国力加强,“国家”这一集体概念有了更强的凝聚功能。同时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也充分重视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1984年我国35周年国庆阅兵中,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各方面的建设成就有着很好的展现。在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时,举国同庆,在外交场合我们的移交仪式震撼人心,给了我国人民极大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这些仪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昌盛,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阶段
        在如今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如今我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结构基本完整,如今仪式教育的方法也趋于成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进入了创新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虚心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在如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进行着仪式创新,如在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议的通过,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在2014年12月13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个公祭日,南京全城默哀。举行此类公祭活动,使得人民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加强了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创新新的教育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对传统仪式新用,继承传统,注入新时代的创新因素,也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类型及功能
        (一)政治仪式
        政治仪式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通常来说,政治仪式是有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体有四类:具体又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与政治人物相关的任职仪式、宣誓仪式等,二是与政府、党相关的大型庆典、选举、政治集会等,三是在社会冲突或政治斗争中运用的仪式,四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认同等与政治认同相关的仪式。[3]政治仪式它所具备的功能主要就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仪式中潜移默化的传递政治思想,培养政治情怀,增强归属感。政治仪式是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策略之一。[4]政治仪式可以对公民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可以通过各种表象意义增强公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民观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层次的来讲是是为了向公民寻求对政府的支持与合法性认同,这是政治仪式更为深层次的功能。
        (二)纪念仪式
        纪念仪式主要是为了纪念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传递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和思想所进行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经历了万千艰辛,对于历史一向重视且尊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会开展各种纪念性活动来缅怀历史,如对历史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生辰及诞辰的纪念活动,以缅怀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与牺牲。在开展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纪念,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使得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的纪念仪式不仅是政治需要,更是为了教育民众,不忘历史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内教育中的纪念仪式都是为了纪念精神人物、传递信念、严肃党内、提升党员觉悟,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纪念仪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庆典仪式
        党内教育中政治仪式的庆祝仪式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的具有“狂欢性”并与政治领域相关的政治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教育中,例如:开国大典仪式、就职典礼、表彰大会、党员党课、结业典礼等,通过各种庆典仪式,可以将党员汇集到一起,调动仪式参与者的情感和热情。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们面临着内忧外患,对内经济发展低迷,民心动荡,急需通过特定的政治仪式来塑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在当时开展了开国大典、阅兵仪式等,使得广大人民参与到政治仪式中,激发集体情感,产生民族自信心,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人民切身的体会到国家的强大,增强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共产党近10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将呈现出主题设置更加丰富、仪式程序更加规范、传播手段更加先进等发展趋势。
        (一)主题设置更加丰富
        是否设置主题,设置什么主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在开展仪式活动中,爱国主义的教育一直是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主题,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教育的确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一直以此主题开展活动,是形式非常单一的,容易产生主题单一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尤其如今社会一直发展,新时代必将是思维更活跃,形式更多样的时代,单一的主题无法吸引青年党员,便无法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之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任务便迫在眉睫。近年来,在开展党内教育时,党组织多与时政及日常生活相联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贴合,丰富内容,创新主题,吸引了党员广泛参与其中,仪式教育的效果日益明显。
        (二)仪式程序更加规范
        仪式中的文化符号应具有程序性,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是发挥仪式作用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今仪式在开展中偏于形式,对过程能简单则简单,使得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形成应有的仪式感,也达不到教育目的。走形式的仪式就是模仿与滥竽充数,应该真正研究其程序,规范程序,严格执行,保持敬畏态度。目前,我国举办的大型国家仪式一般都具备严格的程序,并且可以得到严格执行,而在相对范围较小的地方性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对于程序的执行并不严格,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效果,仪式的程序性必然要加强。
        (三)传播手段更加先进
        如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时多采用的是集会形式,在一个特定的场所中开展活动,但是这种集会形式局限性很强,如今科技发展飞速,进入全媒体时代,全时、全效已然成为主流。在新中国成立时只能在现场看到开国大典,如今可以实况直播看阅兵等活动。科技手段的创新对于仪式活动的创新是非常有作用的,要紧跟形式,采用各种科技。新时代,可以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参与教育者即使在异地也可以身临其境般参与活动,影响自己,达到教育目的。现如今,新的传播手段和新兴媒体已经在党的宣传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未来利用多媒体、多手段、多方式的传播效应,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严爱云.陈云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1.
        [2]李强.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6.
        [3]王雪茹.浅析中国政治仪式与仪式政治的区别[J].西部学刊,2019(20):27-29.
        [4]李路曲.政治仪式功能的变迁[J],新视野,2012(6):56-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