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县阎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省菏泽市 274609
摘要: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提高玉米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做好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解决干旱区域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才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进步。
关键词:旱作农业区;玉米栽培技术;应用
1玉米
玉米种含有的营养成分种类较多,如蛋白质、脂肪、糖分、纤维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常食玉米的人群其肠道功能可得到改善,不会造成人体脂肪的过度堆积,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同时玉米也是畜牧业、养殖业中重要的饲料来源,是医疗及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2旱作农业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
对于旱作农业区的玉米而言,其产量和质量影响因素极多。首先,玉米播种的季节。旱作农业区的高温、暴晒气候会造成土地缺水,若选择错误的播种季节,则玉米成活率和产量难以提升。其次,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影响其产量和质量。一旦出现过密布局,就会造成光照不足,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再次,施肥和灌溉的合理性也会影响旱作农业区的玉米产量。最后,旱作农业区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受到玉米品种的影响。只有具备高抗旱性特征的玉米品种,才能适应旱作农业区的自然条件,进而实现丰产增质。
3旱作农业区玉米栽培技术
3.1选种
近年来,随着降雨量的减少,水资源短缺的加重,干旱地区越来越多,这对玉米种植带来了较大影响,玉米产量逐渐下降。所以在玉米选种时,应尽可能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完成栽植,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抗旱性玉米种子的特征为:颗粒较大,根茎的生长能力较强、根系发达、根茎延伸能力强,可深入土层进行养分的吸收,降低玉米种植的死亡率。目前,在旱作农业区中最常栽植的玉米品种以登海9号和陕单609这两种为主,其植株的抗寒能力强,产量高。此外,在选种过程中,除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玉米种子外,做好种子的抗旱处理也是非常必要的。抗旱处理的目的是优化种子的抗旱性能,确保其在干旱地区的健康成长。玉米种子的抗旱处理主要以药剂浸泡为主。先将种子在药剂中浸泡2天,取出后晾晒5-6小时再实行播种。该方式处理后的玉米种子,出苗率和产量都可得到提升。
3.2合理规划播种期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前期的需水率相对较少,占总水量的15%左右,拔节到抽穗期内的需水量相对较多,已超过40%。所以在玉米播种时,应合理控制播种时间,保证后期玉米生长过程中水量的充足供应。对于干旱地区来说,其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期间。所以玉米的播种期应在雨季到来前,播种方式可选择造墒播种、接墒播种或镇压提墒播种这几种,并做好底墒处理,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玉米的健康成长。
3.3增强土壤肥力,做好水分调节
玉米栽植中对肥料的需求相对较大。每公顷玉米地需要施加15-30吨左右的有机肥或土杂肥及600-750千克的复混肥作为底肥。且肥料施加要在翻耕作业前完成,以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养分的供应。且肥料的施加会降低水源的消耗率。据统计,高肥地中玉米的需水量相对较高,但耗水量却只有普通玉米地全生育的四分之一。所以增加玉米栽植中的肥料供应,可有效降低水分损耗,提高玉米产量。
3.4地膜覆盖技术的优化完善
地膜覆盖技术是玉米栽植中较为重要的技术,完善地膜覆盖技术,对于玉米产量的增加起到显著效果。地膜覆盖技术的完善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科学选用渗水膜。渗水膜的优势为:膜上孔隙的设置可保证雨水均匀的渗透到地下,增大雨水利用率,为干旱地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
同时渗水膜可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度实行调节,避免高温对玉米作物的影响。该方法在干旱区域的玉米种植中应用广泛。二是提高铺膜机的应用效率。铺膜机的应用可增强播种、施肥及铺膜作业的连贯性,改进地膜质量的同时,降低地膜使用数量,减少人工损耗。同时铺膜机的应用还可增大肥料利用率,促进养分供应。再者,利用铺膜机对玉米植株栽植间距及深度进行科学管控,可加强其均匀性。三是拔节期揭膜。地膜的作用是在玉米幼苗期内,确保其水分的充足性,减少水分蒸发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过当进入雨季后,水分较为充足,如果不及时将地膜揭开,则会阻碍雨水的渗透,起到反作用,所以一般在拔节期前开展揭膜工作,确保玉米的健康成长。
4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玉米在实际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不同病虫害的影响,最终导致产量、品质下降,而且病虫害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玉米有机旱作栽培技术发展,还会造成负面影响。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包括:锈病、纹枯病、叶斑病、玉米螟、地老虎、蚜虫等。现如今,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抗虫害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依然需要采取一定的辅助措施,为玉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绿色防控指的是结合玉米实际生长状态,综合多种的防控技术,制定出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这种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同时也能降低化学农药、化肥残留对周围环境、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仅是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也要得到了落实,达到预防控制的目的,如:杀虫灯、粘虫板等。如果病虫害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控制的地步,就要采用化学防控方式。比如:某地区的玉米在穗粒期发生了严重的地老虎虫害问题,经过详细的情况分析后,最终决定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工作人员按照1:50的比例,将50%巴丹可湿性粉剂和炒香的米糠搅拌在一起,均匀的撒在玉米地中来诱杀幼虫。不仅如此,还采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来消灭成虫。除此之外,阿维菌素乳油倍液、马拉硫磷乳油倍液等化学试剂在红蜘蛛、穗蚜、黏虫的防治上也具有显著的效果。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倍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药剂可以对锈病、大小叶斑病等玉米常见病害进行防治,让玉米生产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玉米有机旱作技术的落实奠定基础。
5玉米苗管理
玉米在播种后的生长阶段内会面临着机械损伤、病虫害、干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缺苗现象,这时需要栽植人员开展及时的补苗处理,保证玉米产量。补苗一般以移苗补栽和浸种这两种为主。移苗需要在2-4片叶子时进行,选择晴天或阴天实施移苗栽植,促进幼苗健康成长。另外,在移苗后,应做好定苗工作,去除存在的弱苗,增强幼苗的生命力,控制幼苗间的间距,以免出现因幼苗养分吸收不完全而枯死或萎蔫的现象。另外,科学控制幼苗的定苗时间,降低病虫害威胁。且做好中耕工作,为幼苗土上与土下结构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空间,确保苗根的延展性,加快上部幼苗的生长,达到壮苗的目的,增加玉米产量。中耕次数一般为2-3次,分别在出苗后、定苗前后及拔节前。在定苗过程中,一些地区还会应用蹲苗的方式对幼苗上下部分实行科学控制,以实现水分、肥料的调节和管控,保证上下部分的健康生长,增强壮苗效果。
结束语
玉米因其营养价值较高,适应能力强且产量大,在我国众多地区内均有栽植,不过对于一些干旱地区来说,玉米产量及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不仅不利于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大量资源及土地的浪费。为此,我国加大了对旱作农业区玉米栽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希望对玉米的种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丽丽.旱作农业区玉米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9,37(16);41+43.
[2]梁楠.浅析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种子科技,2019,37(10);34.
[3]杨菁,安保忠,张晓霞,梁佳,李鑫磊.旱作区应对干旱的玉米栽培技术体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0);81+83.
[4]夏飞飞.玉米有机旱作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家参谋,2019(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