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难以使用静态信息和文字对其思路进行描述,而思维轨迹的具象化和情景化等方法为各行各业的设计思维带来了契机。从思维轨迹的概念和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对近些年关于思维轨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对思维概念、分类及特点、思维轨迹形成过程及优缺点、适用范围和组合方式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立足于研究现状对思维轨迹的未来研究及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引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存联系的认识,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中指出思维是高等动物及人类对事物反映和认识的能力,思维只有在人们反映及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加以理解和认识。研究设计思维轨迹,首先要搞清楚“思维”是什么。关于思维的著作可以说数不胜数,关于设计思维轨迹的论述也有不少,而思维轨迹本身的不可见性与主观性,又使得对它的研究往往带有不确定性。但是要研究思维轨迹,就必须对思维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因此,从思维轨迹的概念和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分别对思维概念、分类及特点、思维轨迹形成过程及优缺点、适用题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概念梳理
(1)思维的定义。
在《辞海》一书中,思维的概念为:“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样对思维的定义比较广义,相对科学,涵盖性强,但不够具体。在哲学上定义思维概念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分: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对思维的研究通常借鉴其他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设计中的思维进行判断、归纳与演绎。也就会因为研究者的侧重点或是研究的切入点不同而使得对于思维的定义与分类存在分歧与争议。
(2)思维轨迹的定义
学者吴伯威曾将思维轨迹理解为思路:“思路是思维活动在不断推进中呈现的轨迹(路线)。它是一种有内容、有形式、有顺序、有趋向的运行轨迹。”有这样理解的并非只有他一人,刘锡庆先生也提到过:“思路即思想前进的轨迹。”从这个角度上,写作思维轨迹可以简单理解为写作思路。在辞海中,轨迹的定义有三:“一是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二是轨道;三是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思维轨迹不同于线性思维,并非单指思维沿着某种线形轨迹探究处理方法的思维方式。而思维轨迹中,既包括线性思维,也包括发散思维,并不是一个点由始至终,而是许许多多点由起始到终点的宏观思维过程。因此我们研究思维轨迹,也并不是单纯研究某个阶段写作主体的某个想法,而是将整个思维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可以涵盖多个思维点、线性和非线性思维、各种思维方式,再对不同阶段的性质、特点和熟练掌握该阶段应具备的能力进行研究。
(3)设计思维轨迹的形成过程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段建军与李伟先生合著的《写作思维学引论》中将写作思维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触发思维过程、继发思维过程、完形思维过程。
马正平认为:“思维就是人类在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反映客观现实世界、创构未来理想世界、应变现实环境的秩序化意识行为。”
2思维轨迹的应用
(1)教育培训。教育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授知识的途径,其发展与思维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教育训练方面讲,思维轨迹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性学习的逻辑力量。祁平通过研究性学习中思维轨迹的运用认为,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构造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思维的轨迹,增强学生探求的自信和勇气,实现了教育中如何高效思考和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何晓春则就思维轨迹的逻辑力量和普遍适用性进行研究,通过深浅链接、彼此对应、交叉互动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锻炼深层次的思维,解决了传统教育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信息导致学生内在思维潜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开发的教学问题。
(2)文化艺术。从文学创作方面讲,思维轨迹提供了一种表现研究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吴旻家等借助思维轨迹思想做了非常有趣的探讨——“李白诗作与行为空间”,即从地理空间分析角度对“诗仙”李白漫游轨迹及其诗歌中地理空间进行研究,通过作者途经地核密度分析获得其行为空间与诗歌空间关系。在艺术评析方面,思维轨迹提供了展现研究要素发展进程的方法。贾平凹的《秦腔》和《带灯》是其转型时期的两部力作,字里行间、一以贯之地表现出贾平凹浓郁的焦虑感,揭示出其从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转向对现实社会弊病的批判的思维嬗变轨迹。
(3)哲学思想。从哲学创立方面讲,思维轨迹提供了一种哲学创新的思维武器。张义生借助思维轨迹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进行研究,得出思维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由黑格尔的以目的联系为基础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向以因果联系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转变,运用主客体辩证法实现了方法论的根本性突破。从心理形成研究方面讲,思维轨迹提供了一种揭示内在规律发展历程,潘静尝试从“无意识”中蕴涵着的“集体无意识”,其延伸出的“文化无意识”的思维轨迹入手,探究其从心理到文化成长的历程,运用思维轨迹的方法进行文化回溯从而体现人类把握自我的途径和本体论的意义。
(4)项目实践。从项目能力方面讲,思维轨迹提供了高质量学习项目的实践能力。林琳等从思维轨迹的角度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学习项目。通过梳理思维能力的内涵,分析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项目实践中的行为记录来描述思维能力形成的轨迹来提高学习者解决面向未知领域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5)协作编程。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思维能力成为当前社会各行业人才都应具备的重要技能。从计算机教育领域讲,思维轨迹提供了协助编程学习的思维方法。“量化民族志”既是一种对质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也是一种对专业能力进行网络化建模的技术,为协作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协作编程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交流内容,有利于构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不同维度之间关联的认知网络模型,并揭示不同能力水平的小组在计算思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和发展轨迹。
3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思维轨迹有了极大的兴趣,对思维轨迹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近14年关于思维轨迹的文献研究共有84篇,主要是期刊文献为主,硕博论文较少,每五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速度比较平缓;他们对思维轨迹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详细解释说明了思维轨迹的定义以及由来,使研究者们对思维轨迹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一部分学者对思维轨迹的应用进行研究,思维轨迹方法理论应用行业十分广泛应用范围很广,主要有教育培训、文化艺术、哲学思想、项目实践以及协作编程等等。除了上述提到的行业,还有少部分应用到地理景观,行政文书、新闻写作等方面;根据分析文献得知国内外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探索,主要是在教育培训方面研究比较透彻深入,在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涉及甚少且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