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委党校 西藏林芝 86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迫使敌对势力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歪曲反对马克思主义,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屡见不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在西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太多了,但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来歪曲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情况却多了起来,而缺乏马克思主义修养的人往往就被迷惑住了。而且我们当前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也面临很多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主改革 党的建设 民生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结果,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面对着两大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准备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中国人还对这一理论一无所知。当时,中国社会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整个时代开始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条件。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列宁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的发生以及此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直接借鉴。第三、中国古已有之且一脉传承的“大同”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铺就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第三、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和复古主义实践的破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参考。第四、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最优秀分子,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必要的主观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要走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三是构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核心理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无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基础理论。但是,如何对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领导的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则不是这个理论所承担的任务,而需要外延更大、层面更高的理论来解决。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错呈现的极端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和斗争本领,促进了中国革命理论的提升。
四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
在抗日战争中,党一方面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方针,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在思想路线上由于对过去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对党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路线是非,在党的领导干部包括高层领导中并没有统一认识,致使在一部分重要地区又发生新的错误。在抗日战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决贯彻中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这四次理论提升,是一个同心圆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愈益丰富的递进关系。最后,在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党不仅为中华民族在近代第一次打败外国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五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民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实践需要新指南。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藏的具体实践
一是和平解放西藏,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二是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开创了西藏各族群众掌握自己命运、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四是推进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五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紧密团结,藏传佛教活动健康有序,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保护,西藏在祖国大家庭中蓬勃发展。”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60年以来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藏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为西藏各族人民谋稳定、谋发展的历史。
(一)坚定不移跟党走,开创美好未来
经过60年不懈奋斗,西藏同全国一道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的殷殷重托,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继续把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坚持“稳”字当头,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坚决贯彻中央对达赖集团的斗争方针,积极应对“后达赖”向“达赖后”转变的重大挑战,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自觉与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坚决抵制达赖集团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为西藏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理性对待宗教、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要统筹谋划好近期对群众增收、脱贫攻坚发挥作用的短平快富民产业和长远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战略性产业,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增收,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增收,促进农牧民就近就便就业创业促增收。全面深化改革,把工作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抓好任务统筹,精准推进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画好工笔画,改革举措要直击问题要害,实现精确改革。
(四)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政府担当,积极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坚持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力“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节约为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让各族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保障。要织牢社会保障网,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页。
[3]《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