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55750
【摘要】:财会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枯燥抽象、实践性要求严格、规范的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会计原理》和《会计操作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会计专业和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对教材的分析消化和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大力加强会计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素质,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以及一个专业的建设性发展。
【关键词】:会计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一、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上好第一堂课,都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来说,尤为如此。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之前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是零,当初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了这个专业,说明至少学生本人对这个专业是有一定的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第一堂课的重要性,讲好开学第一课。第一堂课上来,不宜直接按照课本的顺序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按部就班往下讲,因为第一章概论相对来说内容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和学生“聊”完第一堂课。首先,从总体上讲一下会计专业会计行业的发展前景。社会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具体可以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发展现状举例说明,让学生们对未来有一个憧憬,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对会计行业就业的认识。会计专业历年来被媒体评为就业领域的常青树,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对学生讲解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可以选择的职业范围。会计行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会计人员,可以给学生举例。例如,学校也必须有专门的会计人员来核算学校的经济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个专业是很好就业的,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再次,在思想上给学生以鼓舞。就会计这门学科来说,学生们现在都是白纸一张,让学生们明白,之前初中学习成绩的好坏,跟学习会计没有一点关系,树立他们的自信。
二、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必须把兴趣培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具体事例说明会计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热情,教师有热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为了让中专层次学生重视会计,教师就有必要花更多的气力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并不是只有干会计的人才需要学会计,会计和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联系。老师可以联系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 教育 ,让他们爱上自己的专业。
2.多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处处注意多鼓励学生,特别那些中下等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当中下生有进步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遭受挫折时,教师一句充满鼓励的话,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大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3.注意语言艺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由单纯的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总账科目与明细科目关系时,把总账科目比喻为“父目”,把明细科目比喻为“子目”,这种形象的比喻好过生硬的讲解,让同学们在笑声中一劳永逸地解决那些原本很难说清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对激起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
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会计理论比较抽象,若教师讲课时照本宣科,这样知识更难以消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时刻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实践表明,浅显易懂的例子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有兴趣接受。所以教会计不能局限于照本宣科把理论讲清楚,还应时刻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思维经常处于最积极最紧张的状态,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逐步形成会计概念,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会计的兴趣。
5.理论教学要精而简,突出实用性
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因材施教,确定理论教学的深浅度。
①改善固有的教学方法,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这么讲,学生爱听吗?怎么讲,学生更容易接受?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到最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老师讲课再好,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徒劳的。
②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提高课件的精彩度。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主要以教师板书重点,口头讲解为主,这种方法抽象而难理解。尤其对于会计学科而言,学生们对各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听”的阶段,是不直观的,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如“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在课件中,可以多插入些图片、声音,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感官冲击,使他们由低着头听,变为抬起头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质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1、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的特点,强调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造就高技术、强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实践型的教师。学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第一,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术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二,实验能力。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教研实验和技术革新实验的实践能力;第三,社会实践能力。学校教师应具备了解社会、市场、企业的实践能力,以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2、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再生产成为企业的支配力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中职教育也不例外。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任,必然会落到教师身上,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主动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