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董西法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8期   作者:董西法
[导读] 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东省蒙阴第三中学  276200
       摘要:多年来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途径,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因此,教师应细心、积极研究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策略分析

       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亟需广大教育者的进一步改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即高素质、高品质、有才能的人才。这也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才能在这个社会中保护好自己。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也比较叛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走歪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法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一些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也很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肯定,而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同时,为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指导。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初中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还比较陌生,加上本身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但是,却经常发生被骗、违纪等一些负面事件,很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一)实现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密切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联系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法律知识与概念性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未免会使法治课堂太过理论化和枯燥了些,因此,教师可将这些概念性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学,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这些概念知识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也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遵守公共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元素,如闯红灯的现象,让学生明白这些公共规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公共权益而制定出来的,同时,也在规范着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教师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作为引入素材,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的情绪,长期坚持下去,定能够使初中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引入多元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入案例是教师通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案例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视频,小故事,图片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案例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当这些带有生活气息的案例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时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心中有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反面案例,案例中的小张从小丧母,父亲平时疏于管教,就经常旷课,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出入网吧、偷窃等,一步步迈向犯罪的深渊,借着这个案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小张的行为进行分析,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同时,警醒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一定要避免沾染这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预防违法犯罪。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刑法,教师也可截取比较有社会热点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法律。
       (三)组织课外活动,锤炼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
        人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磨炼逐渐积累出来的,生活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失败的动力和自信心等是铸造个人坚强意志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培养初中生的意志品质,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一些科学精神外,也要通过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这一课时,其中涉及“做更好的自己”“增强生命的韧性”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开展校园内或组织班级内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学生若想应对好这场竞赛,就要在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竞争与失败,正视成功等,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教育和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磨炼。
       (四)创建生活化情境教学
        有趣、丰富的教学情境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在初中教学教材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案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这些案例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但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案例并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这些案例没有关联,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创建更接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组织一部以“责任”为主题的小节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关于责任的资料,通过节目过程以及结局的表演,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责任感。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发表意见,从而促进学生对解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应该要认真、积极地上好每一堂课,发挥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蕴含的真正价值与育人功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姚建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19(17):187.
       [2]于翠萍.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