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枝江市园林绿化中心 湖北省 443200;2 枝江市森林资源监测站 湖北省 443200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园建设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对城市公园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公园水环境的优化设计,达到提升城市公园水质、涵养城市雨水等生态作用。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杨家垱公园的建设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其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为相关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海绵城市;建设
一、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亦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种类型,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作为绿地的一部分,自身具有海绵属性,但当前我国城市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并未考虑其海绵属性,一方面是设计中缺少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当遇到暴雨天气时,城市公园不能对周边道路、市政等进行有效的雨水吸收、消耗,对城市内涝起不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公园绿地需要大量水资源进行绿化植被养护,但现状情况是绿地内雨水缺少收集利用,极大地浪费了雨水资源,严重制约了城市公园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形成,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
2.1公园园路
公园园路是城市公园的重要建设内容,常规的沥青路面投入高、渗透差,所以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公园园路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雨水渗透的功能性,要结合城市公园的地形地势,分析雨水汇集路径及过程,借助地势引导雨水流向,形成雨水径流通道,减少人工开挖回填,达到低投入、低影响、低积水、高渗透、高排率等目的。
2.2临水驳岸
城市公园中的临水驳岸是城市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方,是城市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是城市与水体的交接地带,是城市环境与湿地环境相互渗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城市公园临水驳岸的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驳岸的硬化设计,尽可能采用自然生态驳岸,既能保证城市生态多样性,同时也为城市公园的海绵系统提供充分场地。生态驳岸既能抵抗水流侵蚀,又能丰富城市生态多样性,是兼顾城市海绵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建设途径。
2.3植草沟
绿化植被的种植是城市公园的主要建设内容,植草沟是将绿化地被种植在地表浅沟渠的一种排水措施。当前许多城市公园的园路边缘排水都采用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具备涵养水土,净化地表水流的作用。一般采用草本植物,植物本体不宜过高,根系要发达牢固,同时要具有抗旱耐淹等特点,这样既能抗击雨水冲刷,又能控制水流流量,其较强的生存能力也极大地降低后期的养护成本。
2.4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城市公园海绵系统建设的主要措施。雨水花园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在城市旱季,雨水花园依靠植物净化水体,优化水质。为避免旱季花园内动植物腐烂、微生物泛滥造成污染,雨水花园内的草木和花灌木应选用较强耐旱、耐淹的品种。在城市雨水季节,城市公园内积水多,水流量大,宜选用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植物,能快速吸收雨水,降解水中污染物。此外雨水花园还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城市所在的地域特性,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进行搭配,同时也要考虑植物的抗热、抗冻、耐湿、耐旱等特性。
雨水花园除了要具备海绵系统所需的功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通过合理的景观植物搭配,将开花植物、色叶植物、浆果植物通过园林手法进行搭配种植,不仅能增强雨水花园的可观赏性,同时通过调整植物群落结构层次,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三、湖北枝江市杨家垱公园建设实例
3.1杨家垱公园建设概况
杨家垱公园位于湖北省枝江市枝江二中北侧,建设范围约37.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场地西、北侧多为工厂和中农联农产品交易市场,南侧为学校区域和住宅区,杨家垱湖东侧为湖北省化肥厂。
按照枝江总体规划布置,场地未来将成为枝江市主城区的生态绿廊,但由于杨家垱湖东岸化工厂对水质造成一定污染,枝江二中生活用水及附近工厂废水也排入了本项目基地,因此水质净化和雨水管理成为该项目建设的核心任务,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及运用就成为重中之重。
3.2杨家垱公园建设目的
1、响应海绵城市政策。建立海绵体公园,作为枝江市的生态系统修复典范。
2、净化水质,恢复溪流生态。倡导还绿于民,展现质朴之美。
3、以可持续性发展生态为基础,将水系景观打造为当地的一个生态核心,也作为一个向人们普及植物知识、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基地。围绕这个生态核心衍生出功能性的生活场所、特色小品设施或植物景观。
4、利用湿地植被,营造功能多元化净化湿地系统模式。营养物质吸收——净化水质;湿地生态系统——生物栖息;丰富自然景观——景观休闲娱乐;湿地植物科普——科研教育。
3.3杨家垱公园建设理念
1、控制水体污染一一增加湿地水塘蓄积雨水用于渔业生产和农林灌溉;阻隔交通噪音和外围道路污染物,优化水质。
2、优化生态系统一一水、林、田的恢复,建立场地内部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场地外围增加防护林带,强化边缘效应,优化植物群落层次,为动物提供食物,并逐步向自然森林演替;台地生态系统:利用场地现有高差,形成景观台地,增加林网,强化提高边生境的联系;湿地生态系统:河流、坑塘以及浅滩湿地兼顾雨水收集调蓄、灌溉与水质提升,通过扩大水陆交错带、生态驳岸建设、增加岛屿等措施,增大边缘效应,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向自然演替过渡。
3、改善城市人群的居住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鱼塘生态恢复为深浅不等的湿地植物生长区,利用渣土堆山再覆土种植林木形成树岛,建设市民活动健身场所,充分发挥城市开放公园用途。
3.4杨家垱公园建设成效
1、通过把杨家垱公园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有效地消纳和传输地表水流,同时通过治理原有鱼塘,建立层级水质净化系统,净化径流污染物。建造植草沟,引流路面雨水,并通过地下管道,将雨水收集引流至水塘进行消纳,达到强降雨天气也能有条理进行雨水消纳处理的效果。
2、建立雨水存储系统。通过对地表水塘的整合、连通、利用,将收集到的周边地表径流进行净化、收集、存储,并运用于周边的植物养护浇灌中,减少公园日常养护费用,打造可持续生态公园。
3、植物生态系统稳定。园林植物选用本地树种,以耐湿、不怕淹的池杉、落羽杉、枫杨等作为主要树种,灌木与地被也同样选择耐水淹、根系发达的千屈菜、鸢尾、菖蒲等植被,既降低了养护成本,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四、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公园建设的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城市公园的海绵系统能有效地降低城市雨洪水对道路、广场、市政等其他设施带来的损失,同时路面雨水的减少能降低行人的出行安全隐患。雨水的收集利用也能减少部分植物养护所产生的浇灌费用。
4.2生态效益。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能有效避免城市水体污染,同时补充城市地下水,维持城市水环境平衡。同时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动植物提供栖息空间,构建城市生态平衡。
五、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建设中的运用,不仅能净化城市水体,调节城市水量,同时能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是集自然生态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园建设,在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很好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这种低影响、低投入的环保设计,能很好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超.海绵城市理论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实践——以广州大观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7(14):155.
[2]王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规划方法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刘清颖,马江萍.海绵城市建设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以上海为例[J].科技通报,2020,36(0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