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 费霏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费霏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也可以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对城市洪水以及内涝等问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博景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海绵城市也可以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对城市洪水以及内涝等问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基于海绵城市原则的城市公园项目主要旨在减轻城市排洪压力,减少排水污染,促进雨水的最大利用和扩大城市景观。因此,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园项目注重生态优先事项,将自然程序与人工程序结合起来,减少了生态水资源危机并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中国的水资源相对稀缺,同时,他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频繁的洪水的困境,导致大面积水生环境的丧失。为了克服这种系统的,普遍存在的水综合症,必须将海绵城市的建筑物纳入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养护模式的概念,它们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因此,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是基于中国水特征和水问题的结合。加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景观工程中的应用,偏离传统的水适应价值,以景观为载体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论的规模,是通过更好地利用多层施工方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生态问题综合解决的基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园林工程;运用
        引言
        海绵城市不仅是自然环保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改变城市道路积水、规避房屋倒灌现象、缓解热岛效应、降低污水排泄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项目工程,对城市形象、城市宜居性、城市功能等都会存在积极影响。随着近些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加快,海绵城市理论逐渐被应用在城市园林设计当中,对于进一步提升所在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城市空气净化、生态环境改善、降低径流污染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中应用的价值
        从城市形象来看,很多多雨城市、地势低洼城市、径流量较多城市遭遇强降雨时,容易出现雨水“漫城”的现象,给外地游客留下负面影响,对城市排水泄洪能力存在担忧,尤其是在雨水挤占污水、恶臭水体排泄通道下,可能会造成恶臭水体堆积在路面上,给游客留下“味道”上的深刻印象,借助海绵理念的渗透,路面沉积水可以很好地渗透到地下,污水、恶臭水体可以得到有效净化,运用绿植增强城市抗洪、抗涝能力下,还可以贯彻绿城理念,进一步改观城市面貌形象,从城市宜居性来看,城市道路积水不仅会阻碍交通,飞溅水沾湿行人衣服,内涝型城市直接对城市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除了直接停产外,一楼居民、商店等可能在雨水作用下被浸泡,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借助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可以蓄积与排泄相结合,增强城市抗洪抗涝能力,渗水与滞水相结合,减少城市积水现象,透过净水与用水相结合,还可以减少城市污水、黑臭水体,通过“蓄水反补”,缓解城市温岛效应,城市宜居性大幅度增加,从城市功能来看,传统城市对雨水、径流水、生产生活废水等的处理较为被动,大量消耗净水,排泄污水,雨季来临时,下水道、水渠、湖泊等泄洪能力较差下,很容易出现洪涝,另外,城市化的进程中,热岛效应日益显著,在夏天,城市内温度普遍较高,再加上大量空调外机,室外温度进一步被拉高,借助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城市抗洪、泄洪功能得到统筹规划,路面积水问题得到很好的治理,在夏季,蓄积的水体可以通过“蒸发吸热”的形式降低城市温度,大量绿植的运用既可以起到绿景作用,又可以为室外群众提供绿茵场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宜居性、完善城市功能,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市政工程存在现实价值。
        2海绵城市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的连带性
        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中创新风景园林设计对建设绿色城市具有实质性辅助作用。

通过风景园林规划,为城市居民生活化活动提供相应资源,且景观中各类植株通过大幅度净化空气中粉尘及降低噪声污染等,为城市提供更多氧气支持,为构建适宜居乐居城市生活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点在于强调景观规划设计实用性、合理性与可拓展性,基于切实规划设计再度突出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特点,以提升城市水土、空气质量。加之通过园林分级规划,可更为科学、直观分析环境安全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消除外部干扰,打造优质生态系统。绿色发展的白热化时期下,风景园林设计必须更新理念,对各类植物、道路、绿地等采取针对性的防患于未然的养护管理措施,并分析自然生态学相关理论,科学认识风景园林生态学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影响及重要性所在。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
        3.1道路规划设计方面
        实践工作中,需做到“虚实结合”,即保障理论必须满足实践所需,而实践必须建立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而切实开展。道路规划设计中可采用环状路网设计,得出相对最优道路面积,同步拓宽间隔绿化带安置面积,满足多种情况下排水需求。设计道路中数树木位置时,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整齐排列的单一风格,采用分散化、连续化、高密度化的植物。路面材料选用需重点参考海绵城市理论,选用符合标准甚至更优性能的渗透材料,尤其是可改善雨水水质、消解吸收雨水径流量功能的材料。此外,也应尽可能大量应用嵌草路面、草皮砖、疏松粒料、多孔混凝土等透水性生态铺装材料,以最大程度提升透水性能。优化改造园林道路可根据区域特点,设计“凸”字形绿化带调整道路面积,以达到符合区域特点的最佳径流速率为核心导向。
        3.2城市园林雨水收集、储存系统设计
        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于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在进行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时,一要充分分析园林绿地的坡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坡度效应进行道路渗滤沟的建设,对于没有实施地面铺装的水泥地面来说,需要相隔20m进行道路渗滤沟的建设,这样能够有效进行雨水收集;二要加强园林的渗透性铺装,可以先进行砂砾垫层的铺设,并按照主路和辅路的区别分别在其上部铺设砖层或者石子,以进一步提升地面的渗水性以及稳定性,此种设计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同时也和自然生态环境联系得更加紧密;三要根据城市园林的地势情况设置生态水渠,要分别在地面和地下建立明渠和暗渠,其中地面上可以通过透水土工布以及砂砾石子铺设明渠,地面下可以设置排水沟作为暗渠,这样能够很好地完成引流和渗透吸储的功能;四要按照园林的地形设计合适的雨水缓坡,这样雨水在缓坡流动时能够逐渐渗透,同时可以在下坡位置设置储水池,将缓坡没有吸收的雨水收集起来。五要按照城市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多种体系相融合的雨水储存系统。人工湖和湿地是最为常见的雨水储存系统,其设计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并且注意控制其水位,确保其能够实现自我净化,同时具有足够的储水量。
        结语
        综上,海绵城市学说仍属于试点应用类别,但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城市将属于海绵城市类别,我们周围的环境将继续改善,社会将可持续发展,而且发展将更加有效迅速。
        参考文献:
        [1]李善同,吴三忙,高春亮.中国城市化速度预测分析[J].发展研究,2017,11):19-22.
        [2]李树深,黄腾.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现状与对策[J].河北水利,No.281(7):26-7.
        [3]王书吉,姚兰,孙红.城市道路雨水污染物浓度随产流过程变化规律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05):13-5.
        [4]车伍,周晓兵.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中国园林,2008,11):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