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3期   作者:谭心
[导读]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文章以2012—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中的30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
        谭心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文章以2012—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中的30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角度分析不同学者对儿童欺凌行为发生原因的看法,以期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预防儿童欺凌行为的发生。未来研究应当适当转变研究取向,重视家长教育,充分发挥法律在治理儿童欺凌行为中的作用,拓宽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凸显家庭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庭干预;教养方式;法律责任
        
        儿童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最早对校园欺凌进行研究的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 Olweus)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一、儿童欺凌行为产生的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基本每一种行为,都能从家庭找到渊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儿童比过去成熟的快,校园出现儿童欺凌行为的比例逐渐增加,究其原因,出现欺凌行为的儿童的家庭总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缺陷。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这四种。权威型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专制型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放纵型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忽视型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负面的家庭环境或者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的出现欺凌或被欺凌问题,有童年专制经历的孩子也更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10]。
        (二)家庭条件及氛围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不同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父母关系同样会对孩子是否欺凌他人和被欺凌产生影响。父母关系是否和谐是家庭氛围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在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更能感受到爱与被爱,更容易产生“共情”,发生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二、儿童欺凌行为的对策——从家庭角度出发

        解决儿童的欺凌行为,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支持与合作,还需要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三个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转变家教养方式
        正确的教养方式可以提升家庭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家长应当选择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对人友好。但是,欺凌行为并不总是易于察觉的,当父母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时,更能觉察到孩子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样,及时制止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优化家庭环境
        正确的教养方式为儿童心灵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但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一个家庭的幸福度与父母的经济收入有较大关联。受教育水平低和经济收入低的家庭比一般家庭存在更多产生矛盾的因素,这无疑增加了儿童目睹父母争吵甚至家暴事件的可能性,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成年后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童年期虐待经历。此外,父母学历对家庭教养方式有明显预测作用。

三、儿童欺凌行为发生的解决办法
        
        儿童欺凌行为发生的责任主体众多,主要是欺凌者及其家长。欺凌者的家长承担法律责任,会导致责任人逃避惩罚,无法发挥教育和惩戒的作用;而欺凌者承担法律责任,由于年龄普遍过小、不到刑事责任年龄或相关法律缺失等问题,也无法顺利实施。


        (一)欺凌者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设想
        刑事责任年龄是依现行刑法铭文规定的,当行为人实施了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且为刑法所规制处罚的行为时,其必须要达到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检验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条件之一,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犯罪者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因此,适度降低欺凌者刑事责任年龄更加能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有效强化刑法的指引作用,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明确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校园欺凌问题中,法律由于其权威性而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缺失,教育惩罚治理权不足,儿童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愈发严重。在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中,应当注意欺凌者和欺凌者父母这两种责任主体,既对欺凌者做出惩罚规定,同时,对欺凌者父母也应有相关法律规定,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约束欺凌者的行为,也更加明确家长在儿童欺凌行为中应当发挥的教育作用,促使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正确、全面的家庭教育。一旦发生欺凌行为,承担后果的将不只有欺凌者,承担责任也不仅仅以赔偿、道歉等这样简单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鐘.儿童观视域中的校园欺凌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洪华英,李珍,吴晓晨,韩阿珠,张国宝,许诺,苏普玉.黄山市学龄前儿童被欺凌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7):1014-1017.
[3]黄亚桥,刘雨.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应对策略——基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3):82-84+120.
[4]张丹丹,严双琴,汪素美,段晓楠,万宇辉,陶芳标,孙莹.父母温暖抚育对持续欺凌受害经历儿童内化症状的缓冲效应[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5):654-657.
[5]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6]蓝泽桂.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211-212.
[7]孙晓雪.谁更有可能受到欺凌: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基础教育,2020,17(01):26-33.
[8]郑海啸.家庭教育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研究[J].现代交际,2019(06):145-146.
[9]赵宝宝,金灿灿,吴玉婷.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146-1151.
[10]施长君,纪艳婷,刘凤权,施洪闯,狄爽.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02):20-25.
[11]孟娜.阻断网络欺凌从家庭开始——访陈钢[J].少年儿童研究,2012(11):11-15.
[12]刘言.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家庭成因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06):146+161.
[13]唐冬纯,蔡伟聪,李丽萍.广州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受欺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7):1050-1053.
[14]李佳洋,刘文利.父母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角色与责任[J].江苏教育,2020(08):22-25.
[15]孙玉芬.遏制校园欺凌,亟须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发力[J].学周刊,2020(04):191.
[16]杨剑兰.保护好“少年的你”,家庭氛围很重要[N].科技日报,2019-11-20(008).
[17]柴淹,周翔,何军.杜绝校园欺凌从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做起[J].教育观察,2019,8(30):70-71.
[18]刘言.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家庭成因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06):146+161.
[19]郭勇,郭晗曦.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02):65-69.
[20]徐淑慧.初中生父母依恋、安全感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J].晋中学院学报,2019,36(01):68-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