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域融合”引领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生成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赵永刚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课堂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思潮也随着实践中的探索应运而生,推动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发展。
        赵永刚
        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课堂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思潮也随着实践中的探索应运而生,推动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发展。在融合教育思想下,“视域融合”哲学思潮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种教学元素间的有机融合,促进了语文课堂高效益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融合;教学元素;灵动课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合便是指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理解语文文本时,要能够激起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从具体的情境进行出发,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进而能够产生共鸣,让学生能够深刻感悟出文本中所内蕴的丰富情感思想。简言之,就是让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学习文本之间进行有效融合。延伸范围,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能够从不同的教育视角出发,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促进教学与生活、师生与文本、课堂与媒体等多方面教学元素间的融合。创造性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加质朴而灵动。
一、激起学习需求,让生活融入课堂
“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非常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够激起学生本体的内在学习欲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够延伸学生的认知时空,从而能够让学生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来。陶行知先生也在“六大解放”思想的阐述中指出,要能够让学生进行有兴趣的学习,要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为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与教学的有效融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自然与世界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基础,他们在初步阅读课文以后基本多能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此时,教师只要能够稍稍加以引领,学生便能够让自己的内心认知视域和课文文本自然地进行融合。如,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笔者就能够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寻家里的一些镜片,从中找出三棱镜,而后让搜寻到三棱镜的学生将三棱镜带到学校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只是寻找生活中一面小小的三棱镜而已,可是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高。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孩子们很快发现了三棱镜可以将世界变得五彩缤纷,而后教师孩子再一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美妙现象,由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察基点。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观察角度还是多样化的,有的孩子关注的侧重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有的孩子则是看到了一年的季节变化,还有的孩子则侧重于描写清晨或黄昏时分的景象。
二、体现自主学习,让技术融入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强调融合视域,其实就是要能够将课堂活动与媒体的使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便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强化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用这样的方式也改变了教师引领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在更加感性、更具有生命力的素材下学生便能更好地焕发出内在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知识。
因而,教师能够紧紧抓住核心问题“作者到底发现了哪些有趣而神奇的现象呢?”又用哪些方式来描写的?”,借助于多媒体学习平台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有效融合起来,更好地链接了文本视域与教师视域,及时洞察学生视域上所存在的一些偏差。在富有声、像、图、文的动态化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刻地赏析与探寻,而后学生也便能轻松地绘制出思维导图,思路清晰地洞察了作者描写天空时把“水洼”“群星”“云彩”等内容。


沿寻这一单元里“要能够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清楚地描写事物的”这样语文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要能够紧扣课文文本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为学生搭建理解的平台。拥有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与方法,教师还要能够积极引领学生对理解中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比如有的孩子会误把“镜子”与“蜡烛”当作是描写的侧面,此时教师就要能够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这一部分文本语言,渐进地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这些都不是作者的所见所闻,而是作者对“水洼”与“星星”所进行的比喻,也是作者经历观察后的大胆想象。再如,也有很多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洞察了作者所描写的角度,但是却很难体现出更强的有序性思维,此时,教师就要能够引领学生逐渐发现文本表达的顺序,让学生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来探寻文本描写的顺序,进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构思产生共鸣、融合为整体。
在这样的有效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积极探寻、各抒己见,进行了师生互动,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文本之间的碰撞,更好地夯实了语文课堂学习的基础。
三、彰显思维个性,让其他课程融入课堂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具有很强的语言艺术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也能够域其它课程之间建立起更好的链接。为此,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开拓其它学科与语文学科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为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创设更加有效的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积极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边读边思考、积极质疑;由此,很多学生便能够从文本阅读中把握“神奇”这一核心词来探寻神奇现象的神奇之处,质疑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也能说出自己是如何知道的。学生经历了彼此间的交流互动,深刻了解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奥妙,同时也能够在学习中为学生指出更多的学习路径。教师还要能够预设学生在探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来制作更加感性的微课视频,同时教师能够附上一定的解释,学生便能在语文文本的深刻理解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也能够在科学技术与知识相结合中点燃探究自然世界的无限热情。
在不断生疑、质疑与解疑活动中,学生获得了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能够再次引领学生回归语文课本,自然便能在经历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洞悉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本质,从表面现象中感悟出真情实感。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融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将变得更加灵活,语文课堂也将变得更加开放。
四、体现能力发展,让实践融入课堂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应用到实践之中去。学生将语文学科中习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去加以应用,逐渐转化为一种能力。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例如,在《我们奇妙的世界》这一课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世界的奇妙;接着,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形成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积极分享的语文学习意识。基于此,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学完了本课知识后开展实践性练习,首先让学生积极回忆生活中所能发现的内容,接着进行课文内容的仿写。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前,教师就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指导:首先是事物的形状、色彩、外貌等特点;其次是如何运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将独特的感受写得“生动”。教师给予学生进行写话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不仅培养了语用能力,更培养了文章建构能力。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孩子们多能够写出文从句顺、真情实感的语段来,做到了思路清晰、表情达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化的,它需要更多元素的融入,需要活动的更加开放。因而,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在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要能够实现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融合。只有具备了众多元素的高度融合,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开放而灵动,效率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李凤珍.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