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优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情境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郭萍华
[导读] 活动情境是指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生动的场景。
        郭萍华
        福建省上杭县城东幼儿园
        活动情境是指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生动的场景。在教学中,围绕活动目标,结合幼儿的实际,创设丰富多彩活动情境,是引起幼儿学习动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学科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活动、爱探索的特点,因此创设活动情境在科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科学教育中,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创设的情境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好动爱玩的乐趣、爱探索的特点、好奇的心理,从而影响了科学教育效果。
为了优化活动情境,更好调动幼儿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育效果,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收获颇丰。
(一)精心创设物质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欲望。
由于操作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等特点,为幼儿主动探索、积累经验,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它能极大激发幼儿的探求欲望。而要创设操作环境,材料的提供是必不可缺的。材料提供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层次性、操作性,经过探索,我们体会到:
1、材料应该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样是认识苹果,一位老师把苹果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由于它是不透明的,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个谜。由于幼儿很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因此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大家都想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而另一位教师则按常规出示常见的苹果,那么,幼儿参与的兴趣就不高了。
2、材料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提高全体幼儿参与操作的欲望。
幼儿虽然爱探索,但如果材料提供得不合理,会降低幼儿操作欲望,使能力弱的幼儿感到困难重重,不知所措,而能力强的幼儿也会因缺乏挑战性而产生兴趣索然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从而提高全体幼儿探索的欲望。如:在小班幼儿的数学“串珠”活动中,教师提供的珠子有大有小、绳子也有粗有细,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使每位幼儿都有操作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
3、材料要有操作性,满足幼儿好动、爱玩、好奇特点,提高幼儿自主操作的欲望。
由于幼儿好动好玩,因此,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而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必须为他们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如:给幼儿提供纸板和铅笔,让他们自由探索顶纸板平衡的方法,虽然幼儿在探索中出现多次失败,但由于老师为他们提供了数量充足的不同形状的纸板材料让他们自主操作,因此,整个操作过程幼儿情绪始终高涨。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提问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是引发幼儿思维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因此,恰当的提问,能将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它有利于开拓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欲望,它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研究结果及体会是:
1、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使问题富有启发性。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向幼儿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提问能启发幼儿独立思考、操作及积极表达。如:“这像什么?”之类的问题,就便于幼儿回忆并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并在自己的经验与水平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像“你发现什么”、“用什么办法”这些启发式问题则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操作材料,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激发他们自由地表达他们所获得的经验,表达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表达他们的发现和创造等等。


2、多提小而具体、新颖有趣的问题,使问题更富吸引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受思维特点的限制,还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思考复杂、包容性较大的问题,因此,教师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具体、明确,否则,幼儿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要出乎幼儿的意料,能激起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四季的特点时,老师可把原来按套路来问的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改成:“请你们猜猜,老师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这样一来,由于别开生面,因此幼儿纷纷参与到猜想和分析问题情境之中,畅所欲言老师所喜欢的季节和原因。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但能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缩小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而且还能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精心编排活动方式,促进幼儿愉快参与
我们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和具体活动内容,注重活动方式生活化、趣味化,让幼儿能参与、会参与、乐参与。我们体会到:
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活动方式生活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创设活动情境的丰富材料。如:在《响罐里装的是什么》活动时,教师出示一排相同的易拉罐,问幼儿:“这些罐子虽然相同,但是它们发出的声音可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利用幼儿已玩过响罐这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幼儿很自然、很有兴趣地走进活动情境,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不同的东西装进去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现象,然后,又把这知识迁移下一情境中去,根据声音,去判断罐子里装的是什么?幼儿不断在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动手操作,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使幼儿感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2、结合具体活动内容,使活动方式趣味化。
(1)游戏方式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活动情境,以满足幼儿爱动好玩的心理,形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断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如:小班数学活动《小帮手》,以教师要搬家,请幼儿帮忙的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帮助教师分清日常生活用品和玩具过程中复习分类和学习感知匹配的概念。再如:在认识空气活动中,老师组织一个“火箭上天”游戏,让幼儿把纸折的“火箭”放在塑料瓶口上,拍打瓶身,“火箭”飞上天,从中让幼儿理解空气会流动这一性质。这样,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增强兴趣,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故事方式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一些科学家著名实验发现的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科学教育中,穿插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幼儿记忆深刻,会使他们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在教认识电时,教师可结合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在认识空中交通工具时,教师可讲述第一个驾驶飞机升空的莱特兄弟故事;在认识陆上交通工具时,教师可讲述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和汽车发明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幼儿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幼儿去发现,去创造。
(3)谜语、儿歌方式
猜谜语、念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方式,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原先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幼儿百学不厌。例如在认识茄子后,增加一首好听的儿歌:紫色树,开紫花,紫花开了结紫瓜,紫瓜里面装芝麻,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谜语或儿歌让幼儿学习,这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也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创设活动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将幼儿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求知欲望,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想学、乐学、会学,从而提高科学教育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