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丽 周健
贵州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550001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顶小学 550001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创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创新使命,那么创新型人才该是什么样的呢,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可以发现创新人才总的来说都具有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善于独立思考,遵循创新规律与人文情怀,同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教师是关键。
关键字:教育;创新;教师
1 前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你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学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受到重视。
2 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品质
总的来说创新型人才得拥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崇高的献身精神,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不依赖于他人不为他人所左右,同时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面前有自己的正确的判断,具有为国家和社会献身的精神,能把自己学得的知识为自己和国家所。另一方面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光是有一腔创新的热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对创新有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观察是我们洞察世界的第一视角,牛顿就是观察到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上,思考为什么不是从树上落到天上,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祖国传统医学诊病的方法:望、闻、问、切中的望即观察。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的研究条件反射实验也是基于无数次的观察。物理学家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的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达尔文说过:“我记忆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的观察的能力,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源自观察。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源自观察。数学方法的产生,数学结论的形成,无不依赖于观察。17世纪杰出的数学家欧拉说过:“再被称为纯粹数学的那部分数学中,观察无疑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是催生科学家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实验表明,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蕴藏于创新精神中,没有创新精神,很难谈得上提高创新能力。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机遇,连通学习和创新,开启教育新理论和新实践,探寻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新途径。
[1]
3 教育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9年5月16日,美国宣布计划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试图切断其供应链以对其进行打压。5月21日,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针对相关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向松祚教授对任正非先生的有关采访内容称之为“任正非之问”,即“这么大的国家还能放下几张安静的书桌?科技进步光靠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砸物理学家。”面对“任正非之问这么大的国家还能放下几张安静的书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要有安静的书桌?”可以这样说“安静的书桌”,是用来认真读书的,是用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要将希望寄托于当下的年轻人身上。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只能寄希望于20、30几岁的年轻人。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安静的书桌”?我想教师是关键!?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体系。
4 讨论与建议
杜威的“做中学”(或“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已有百年,践行的基本教育原则是“以学生活动来架构课程,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核心旨趣,在情境化的教学场域中,通过学生的各种‘做’——观察、实验、探究、劳作、游戏等来组织实施教学[2]。”启示我们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应要通过相应的教学场域中,通过学生各种活动和做试验等来进行一个创造性的学习。关于教育创新的研究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时代背景和教育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创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创造过程中提升学科学习质量,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3] 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写作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认知能力。[4]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无疑可以补充或替代传统单一的表演情境,创设更为丰富、真实的故事情境,促进学生在汇报表演中融入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这些活动对学习的效果来说是可以起到积极的、正面的促进作用。[5]
参考文献
[1]孙江山;吴永和;任友群;. 3D打印教育创新: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和STEAM[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 (04): 8-13.
[2]屠锦红;李如密;“做中学”教学法之百年演进述评[J].?课程.教材.教 法,?2014?,?(04)?:95-102.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 2016, (04):?54-62.
[4]周剑;王艳;Iris XIE; 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5, (04): 23-26.
[5]顾小清;王春丽;. 教育创新路径:延续抑或颠覆[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12):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