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烟台分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地质工程建设越来越完善。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由于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和突发性特征,所以在地质灾害防控和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并结合灾害发生的具体特点制定恰当的防治措施,提升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对策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种类多,分布不均、区域广泛。地质灾害多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形成,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近年来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甚至已成为制约某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发育分布的规模数量来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最为常见,其中又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因此,正确的认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掌握常见地质灾害的野外判别方法,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环境发生恶性变化等自然地质作用进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地质灾害发生时出现的地表变化,主要是由人为行为及地表效应导致的,如山体缓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是发生地质灾害所导致的,是很难预测和避免的。而且,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也可能会因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为破坏等不合理行为而增加。如煤矿采空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对地带带来的破坏是难易修复的。
2地质灾害特征及野外识别方法
2.1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野外识别
①地形地貌特征:崩塌一般易在坡度大于45°的高陡边坡、孤立突出的山嘴或者凹形陡坡地形发育,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也是可能产生崩塌的地貌部位。②地质构造特征: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等对斜坡体的切割,为崩塌的形成提供条件。斜坡岩土体中发育的节理裂隙越多,产生崩塌的可能越大,特别是当构造面与坡体延伸方向平行时,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③岩土类型特征:崩塌规模的大小受岩土体类型的影响。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石,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如变质岩、石英砂岩等;而互层岩体及松散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如页岩、泥灰岩等。通常在野外,可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特征判别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①坡体高差较大,坡度大于45°,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②斜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垂直或者平行于斜坡延伸方向,存在顺坡裂隙和软弱带;坡体上方得拉张裂隙发育,切割坡体。③坡体前方存在悬空或有崩塌物发育;曾经发生过崩塌的隐患点存在再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以上发育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崩塌的隐患点,特别是坡体上部裂隙发育,经常发生岩土体坠落。
2.2滑坡发育特征及其野外识别
①地形地貌:坡体坡度大于10°小于45°,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越开阔,滑移距离越大。②地质构造:对滑坡体的切割分离是产生滑动的构造条件。滑坡中的岩土体被构造切割分离,且切割分离滑坡的构造发育越多,则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滑坡的规模也就越大。③地层岩性: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体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活动,软化岩土体,降低岩土体的强度,对滑面的软化和降低强度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在野外,可以根据外表迹象和特征来大致判别是否存在发生滑坡的可能:①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面积不大,参差不齐,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②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滑体结构松散、破碎,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存在松散崩塌现象。③滑坡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且有新生冲沟,滑坡前缘尚未明显的河水冲刷迹象。④滑坡体上没有较大或直立的树木,树木植被呈现马刀树、醉汉林形态。
3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水平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传力度,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采取多种手段充分调动群众的灾害防治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全社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提高全社会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和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应该将宣传重点放在乡镇和山区农村地区,可以每年在这些地区举办一次或者两次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培训活动,在各级地方政府干部带领之下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3.2建设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防治措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地质灾害基础信息库,通过GIS系统实现公众自由查询服务,同时还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的快速采集、分析、整理、存储、传输以及成果发布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提高了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据统计显示,我国到2021年前会构建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人民群众都可以通过该数据库查询任何一个区域的地质灾害历史、现如今的状况、导致灾害发生的危险点分布和可能会危及的范围等有关信息,并且会不定时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信息服务,让老百姓和政府部门都可以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变化情况,有助于调动全民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来。
3.3建立防治体系
建立防治体系一定要科学有效,这样才能提高防治效果。要确保防治体系的效果,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防治体系建立过程中,有效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要科学分析和研究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安装准确性较高的报警设备,对于先进的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相关部门要积极研发或引进。特别是针对频发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要安装完善的报警设备,这样,救援队就可以对当地的地质信息做到有效掌控,有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因此,报警设备在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灾前和灾后两个方面。灾前可以通过报警设备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灾后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报警收集到的信息来对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来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更好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最后,建立搬迁治理体系。由于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较大,因此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要建立完善的搬迁治理体系。一旦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会极大地危害国家的工程建设及施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结语
综上,因为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类型繁多、发生时间不可控、成因不同等特点,所以相应的防治工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因此,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先全面分析并掌握地质灾害具体的形成原因、类型及相关防治技术优缺点等,再设计适用可行的防治方案,明确技术标准,最后严格控制防治技术措施实施的质量,从而有效防止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义林,陈璠.浅谈岩上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能源与环境, 2018(3):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