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惠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
摘 要: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分析能力,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就要从英语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最基本的元素入手,结合实际学情,通过设计有趣高效的课堂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教学; 英语教学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其工具性最基本的就在于,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学生能够进行日常的交流与表达。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在于创造一个语言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产生联系,也让语言的运用有了载体,让学生的语用体验更加真实丰满。在《Open Day》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号外!号外!开放日即将来临,学校现面向全校师生征选最佳开放日活动方案。谁的方案最具实操性?谁的方案最活泼有趣?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参与活动。”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先倾听老师提供的活动方案,在听的过程中习得关键词句,为后续的表达打好基础。然后学生开始两两对话,介绍自己的活动方案,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重点词句:First,... Then...After that, Finally... 最后学生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开放日活动方案时,已经能够在这个情境中熟练的运用本节课的目标语言,并且能够利用目标语言针对主题内容进行表达和运用。
2 妙用思维导图,在思维碰撞中锤炼学生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悬疑提问、思维导图等。其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还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以《Friends》一课为例。在这一课的导入部分,笔者先给出一个大主题friends,并给出思维导图的一个枝干--朋友的名字(name)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们对朋友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散思维,最后能够从年龄(age),外貌(appearance),兴趣爱好(hobby),擅长做的事情(ability)等各个维度来进行谈论朋友。并在每个维度下使用不同的交际语言,如: What’s his/her name? 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 这样一来,关于朋友这个话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也就避免了面对一个话题无话可说的窘境。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他们不仅实现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更实现了思维的发散与碰撞。
3 巧设课堂活动,涵养学生优秀文化品格。
当代社会是国与国文化之间不断碰撞与融合的社会。这更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而文化品格的培养在于润物细无声,在于课堂中的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之处。笔者则是通过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课堂活动来渗透跨文化意识。比如在教授单词时,我会用课堂竞猜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单词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慢慢的,通过课堂活动积累,学生也就知道了:pig headed 指的不是“猪头”,而是指“固执的人”;break a leg 不是指摔断腿,而是“祝你好运”;“think on your feet”不是“用脚趾头想都明白”,而是指“随机应变”。又如在教授 《Chinese Festivals》一课时,笔者除了带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中国传统节日,还运用多媒体资源让他们拓展了解国外的重大节日。并设计了“中外节日大比拼”的海报制作活动。
有的小组制作了中国的春节和英美国家的圣诞节的对比海报;有的小组则是比较了中国的重阳节和国外的感恩节... 海报的制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外不同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习惯。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既能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4 着眼课堂,链接生活,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个人与小组融合,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又要注意适时放手,适当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学习介绍三亚的《Sanya》一课中,我先根据文本内容制作了学习单,并在课前发布给每个学生,让其按照学习单上的问题指引来进行有效预习。其次,我还在课前将学生分组,按照分组发布小组学习任务。以《Sanya》这一课为例,我发布了这样的任务:”请选择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向全班同学介绍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最后来课堂上分享他们选中的地方。因为有了课前个人+小组的任务驱动和准备,学生在课堂分享时,都能侃侃而谈,颇有小老师的风范!利用课前任务,给学生搭起自学的脚手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有坚实的基础。
(2)分层指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善学。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进行《My future》这一课的课外阅读教学时,我便采用了分层指导的方式。对于所给出的阅读文本,我设置了三个不同等级的任务---任务1:听音频+环游图片+阅读文本,完成相应的阅读题目。 任务2:听音频+环游图片,完成相应题目。任务3:听音频,完成开放性题目。由提供音频图片及阅读文本,到最后只提供音频,三个任务在难度上层层递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阅读模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选择任务1、2的同学,在阅读文本内提取信息,运用信息,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点燃了自信心。而选择难度最大的任务3的同学,需要在听音频的过程中理解阅读文本并完成开放性题目。这个过程更大大地锻炼了他们捕捉信息,审辨信息的能力。分层任务,分层指导,让孩子都能体会到“踮一踮脚,就能摘到桃子的快乐”!
(3)连接生活,即学即用,让学生乐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跟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产生联系,才能学得更扎实。英语,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言,也是如此。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时候,更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合,同时将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起连接。比如在教授《At the fruit shop》一课时,我便对知识点进行了整合,不仅教授了课本的重点句子:How many apples? How much are they? 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拓展以下这些句子:Five yuan per kilo. How many/much do you want? Here is your change. 并在班里模拟了水果大卖场,每个同学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来到班级里面,再分组抽签,一些同学当顾客买水果,一些同学则当店家卖水果。最后实现让学生在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去运用所学知识。又比如在学习了《My family》这一课后,我让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家庭成员的真实情况,制作family tree. 在制作的过程中补充家庭成员的信息,如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等。这种即学即用的过程,既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钩,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教师也更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日常的教学中勤思,善思,多学习,多实践。在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高效有趣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及课外多方面多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雪霞.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18):103-104.
[2]蔡淑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人文性渗透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5):111.
[3]邵文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广场,2020(09):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