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自力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教学研究室 442100
突如其来的疫情,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一场基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教育革命扑面而来。这场改革与当下如火如荼的课堂教学课改风潮一样,正通过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重新定义师生的成长模式,改变教育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同时不在技术中迷失?当他们相遇,是否能引发新的化学反应?在一路的且行且思、且用且总结中,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一、“互联网+课堂”让课堂内涵与外延更丰富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不断实施,随之催生的“教育新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让教育目不暇接。在今天,教与学的文本不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神秘莫测。信息技术空前扩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想知道的文本背景信息、素材和资料,领会更多的外延知识,从而建立起更多交流互动的“共鸣点”,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拥有了厚实的基础。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交互、与课程内容交互、与媒体交互、与学习伙伴交互,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本上的很多内容与真实生活有一定差距,传统教学的照本宣科使得课堂变得呆板、乏味,难以理解。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而基础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巧,必须想方设法把课讲活,让学生把知识活学活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告诉我,我忘了;教我,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就学会了。”情景教学就是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兴趣的工具。综合运用互联网及课间等工具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领略三峡风光,莲花清丽,甚至战争惨烈,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真正做到寓情于景,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每完成一个单元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经常会发现,在指导学生 完成单元试卷和综合性复习题时,课外阅读常常是学生解答问题、教 师讲解问题的难点。对于课外的阅读段落,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知识相对匮乏,更希望老师讲解得清楚明白。互联网的兴起与在教学上的应用就极大程度地帮助教育者解决了课外阅读难懂难讲问题。在学生理解分析练习题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在网上查找到的,与学生学习相关而又比较难懂的阅读段落相关的图片,配合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制作课件,进行讲解,既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师生双方共同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领悟与理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动性、丰富性和形象性。
“互联网+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40分钟,把课前知识准备,课后拓展延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更丰富,学生涉猎的知识面更广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互联网+作业”让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交流更深入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业,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应试技巧与应试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忽略了教育的时代特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生活的延伸、时代要求的体现。
学生完成的作业只有在保证质量和有一定准确率的前提下才可称得上是有效的作业。那些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盲目应付的作业,教师设计的再好,对学生来说也是无效的。恰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我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如果选对了方法,用对了策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互联网覆盖的前提下都可以变成现实。
针对性布置。我们既然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就不应该设计完全统一的作业来限制优生,为难学困生。作业设计应依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征,有意识的减少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和整齐划一的应试作业,充分应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作业,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不同个性、不同网络条件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作业。
开放性设计。互联网时代,学习无处不在。知识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思维型作业、创造性作业等都应成为学生作业的范围。听、说、读、写、思,各种作业都可以互联网形式出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朗读一段课文录下来上传检查预习情况,收听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办一份手抄报等,这些开放性的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对话式批改。网络环境下,完成作业与批改作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利用电子设备(电脑、移动终端设备等)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可以及时交流、答疑解惑、反复修改。在交流中掌握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形式加以解决。
三、“互联网+教研”让学校教研活动更有效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更多的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向“互联网+”的融合与定位转移,特别是在教研方面的运用上,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教学研讨活动,由于教学时间错位,教师性格等原因,不能顾及也未必能听到每一个教师的真实声音,从而使教研失去本真。现在不少学校致力于打造网络交互平台、网络发布平台、网络资源平台等,及时发布研讨课、优质课、汇报课的说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资源,以利于教师交流学习。学校也利用以上载体,在教研会时间,分内容、分主题组织教师学习,为教师的知识理论学习提供平台。
“互联网+教研”追求的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探索“互联网+”在教研中运用的新模式、新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做好教育的“互联网+”,巧用教育的“互联网+”,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