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丽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中心镇中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初中化学在初中众多教学任务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同样作为初中生刚刚学习到的新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常识基础,也对学生的化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了主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 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具体考察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应用与某些实验的部分,起初学习,并不会涉及到很深层次的内容。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获取相关的化学知识,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强化初中化学的学习教育,尝试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初中开始,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初中化学的相关教学工作也应该做出某些改变和创新,一改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死板枯燥的教学场景,改变初中化学课堂中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现状,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与方法。
1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多样性
在我国当前化学的初中课堂中,往往呈现的都是教师在讲台授课,“一师多讲”的讲课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前期如果学生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那么学习效率还相对较高,但对于一些中等水平及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跟上老师教学的进度,便会严重地降低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仅凭老师一人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部分同学上课不能够全神贯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学习的时间甚至少于三十分钟,不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完全消化,学习效率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巧妙利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将信息化手段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从而带动初中化学的教学创新和改革。比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节时,仅通过对课本字面的描述无法起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碱可以使酚酞溶液变蓝,酸遇酚酞溶液并无明显现象。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定性质,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动画或搜索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样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的作用。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学习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把化学实验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学习,在理论课程中穿插一些实验课,用实验课来验证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猜想或结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比如:学习“高锰酸钾制备氧气”时,在老师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致讲解后,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同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要对该实验进行预习,明确实验步骤、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随后由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学生凭借着对于这个实验的了解,根据课本内容或所预习过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如果认为操作过程复杂,一个人忙不过来,也可以自行分组,分配相应的任务。除此之外,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平时在教材中学习不到或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比如:收集氧气的方法、容器加热时的注意事项等。实验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写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身对于该实验的认识思考。以此来加深学习印象。
3 小组分配任务,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对多”情况的出现,防止课堂气氛死气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事先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可以四人一组,也可以更多,随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配,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分成不同板块,随后给每个小组讨论准备的时间,最后由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在学生展示完毕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加以表扬,对于表现一般的小组也要为他们打气,让他们再接再厉,随后在进行最后知识点的补充,防止遗漏。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变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同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增进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促进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成绩落后的学生,有利于自身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一定要顺应整体教育改革的潮流,相关教育部门与教师要加以重视,对于目前仍然存在的教学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案,构建成功的初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于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34.
[2]刘圣平.初中化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0):125.
[3]戴洪英.实施简约化教学,构建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0):39.